第六節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3 / 3)

馬克思主義者曆來堅持對文化現象做階級分析。列寧在論述“民族文化”問題時指出,每個民族都有兩種文化,他說:“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大多數還是黑幫的和教權派的),而且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列寧尖銳地批評“資產者的整個利益要求散布對超階級的民族文化的信仰”。他還提出,“我們的任務是同占統治地位的、黑幫和資產階級的大俄羅斯民族文化作鬥爭”。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分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的文化現象,提出了我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他指出,在當時的中國,有“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它們是非常親熱的兩兄弟,構成了中國的舊文化,替帝國主義和封建階級服務。而中國的新文化,“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這種新文化的構成,包含了“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但是,“這種文化,隻能是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毛澤東這些科學結論和他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論原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武器的銳利鋒芒。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綱領,是我黨多年來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它要求我們在文化建設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曆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堅決抵製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它強調了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又鮮明地規定了我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這一文化建設的綱領,體現了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也是階級分析方法的科學運用。

8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過幾次文化熱。在文化問題的討論中,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相互切磋、爭鳴,其中也摻雜著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聲音。有些人的興趣本來不在文化上,他們所熱衷的是政治,他們說,現在關鍵“不在文化,而在政治”,“問題不在於文化”。為什麼他們又要如此熱心地討論文化問題呢?他們說:“文化熱其實是沒辦法的事。有的現實問題不好談,隻好借文化來談。”他們是在“沒辦法”的時候“借文化”來談現實、談政治的。於是我們看到,什麼馬克思主義是“異族文化”,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造成了中國民族精神根基的缺失和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什麼“20世紀中國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與對於文化建設的專製主義相配合,成為文化沙漠的最有力的製造者”;什麼“知識分子文化”要與“大眾文化”“合謀”,“消解正統意識形態”,“侵蝕和解構”“正統體製”等等觀點,都借文化討論之名,大肆散布開來。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觀照文化現象不能離開現實的經濟、政治背景,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

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發展,而人類幾千年的曆史曾經在階級對立中運動。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而當代世界仍然是一個階級對立的世界。今日中國的許多社會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們處於曆史的和現實的緊密聯係之中,這是許多社會現象具有階級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一個重要客觀依據。要正確認識今日中國的民主問題,離不開對民主的曆史考察和當代世界不同民主的階級分析。要正確認識今日中國的文化現象,也離不開對曆史文化遺產和當代世界不同文化的階級分析。對其他許多問題如人權、自由、法製、道德、文學藝術等等諸種社會現象的認識也同樣是如此。有些人似乎認為,在中國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之後,整個世界都沒有階級了,曆史上也從來不曾有過階級對立;在糾正了社會主義時期誇大階級鬥爭的錯誤之後,對以往幾千年的曆史和社會現象,也不能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去考察了;在糾正了我國一個時期中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之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現象,也不能做階級分析了。隻要一提到階級和階級鬥爭,哪怕是講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事情,他們都一概認為是“左”的表現。這表明,他們不隻是否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而且根本否認幾千年的文明史是充滿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的曆史,根本否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階級鬥爭學說和唯物史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不僅要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仍然長期存在的事實,從根本上說,必須堅持工人階級的階級立場,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曆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