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選擇的道路雖然截然不同,卻同樣美麗,同樣精彩。下麵一個真實的故事,希望它讓你有所收獲。
這是發生在湖南湘潭工學院的事。1995 年6 月,一個手持廣東韶關一家收入不薄單位接收函的畢業生,沒有奔赴眾人趨之若鶩的經濟發達地區,卻心慕西北,請求學院把他派往了新疆,並且是派往煤礦。他,就是該院經貿係財會9302 班的譚毓同學———一個平時並不喜歡拋頭露麵的小夥子。現在譚毓已是新疆湖梁煤礦財務科的會計員,主管礦電算會計工作。
對於譚毓同學的選擇,很快就“滿城風雨”了。有人讚賞他有遠大的誌向,敢於投身艱苦環境而放棄優越的生活,也有的人嘲笑他幼稚,不成熟,自討苦吃??
也難怪眾人的議論,因為新疆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是蠻荒之地,“古道西風瘦馬”的描述給人們留下了太豐富的想像。而且,煤礦是艱苦行業,在許多人眼中常常也是將其與黑、髒、窮、苦、累聯係在一起的,並且不少小說和影視劇中所勾畫的礦工形象大多都是頭戴柳條帽,滿身烏黑的人。如此一來,人們對譚毓選擇去新疆煤礦工作,就難免感到費解。但是譚毓同學對眾多的議論、種種的猜測隻是一笑置之,既不說明解釋,也不大肆宣傳,更不動搖信念,而是矢誌不移地去了新疆。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譚毓這位出生在南方,並且其父早已亡故、家境還很貧困的農家孩子作出了去邊疆工作的抉擇呢?這從後來他寫給母校原所在係黨總支書記徐老師的一封信的隻言片語中,人們終於找到了答案。
“煤礦,尤其是井下,真正是男子漢的天堂,這兒讓人永遠都充實。對煤礦我充滿著真誠的愛,甚是感謝劉玲同學送給我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是世界,不平凡的是人的精神。”“初來新疆,我居然有著在南方所不能產生的‘新疆人’意識,全身洋溢著青春的激情。不來新疆,不曉祖國之大;不登天山,不曉新疆之美。”
“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流動。一個地方要發展,不吸收人才是不成的。我不能簡單肯定自己是個‘人才’,但我也毫無理由說自己是個庸才。有一點我敢肯定:我是到了一個急需人才的地方,不談發展方向對與否,至少我可以為她做點什麼。”
“作為朝氣蓬勃的新一代,舒適的環境會使人得到更好的發揮,但總不能安於現狀,沉溺於滿足和掌聲之中。”
“我不是非常能幹,但我肯幹。既然我選擇了大西北,我樂意把自己的熱血灑在這方土地上。其實,隻要從多角度去思考,人總是完美的,生活總是美好的,惟其如此,人應該生活得更有價值一些。這就是我生活的信念。”
譚毓同學信中這幾段話,我們不難從中找到支持他做出此種決定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他認為人應該活得有價值些。
當然,在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同樣也實踐著人生價值,也為社會做出貢獻,但是邊疆更需要人才,更需要年輕人去建設它、開發它。如果現在給譚毓同學下一個很突出、很優秀的人才的結論還為時過早,畢竟人生道路還很漫長。但就他能在人生旅途上敢於拋開世俗的偏見,不畏艱難而堅定不移地選擇去邊疆工作這一點,證明他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正如他信中所說的“年輕一代希望選擇一個好的、舒適的工作環境並非什麼壞事,但作為一個有誌於成才者來說應該要有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並認為隻有這樣,才“生活得更有價值些。”從這寥寥數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崇高精神和自信、自立的勇敢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