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裏,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
此則材料至少說明四個問題,一是蜀商善於開辟新的途徑,二是蜀商足跡已至廣州,三是長安有大批蜀商,所以唐蒙回長安後很容易就找到蜀商並打聽到去廣州的途徑,四是蜀商經常冒險“竊出”走私商品,司馬遷甚至把巴蜀殷富的原因歸為其“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各地出土的蜀物也能證明蜀商的活動範圍相當大,平壤附近出土的蜀郡和廣漢郡的漆器,徐州漢墓出土的蜀郡鋼劍,敦煌、居延出土的漢簡記載了蜀物,等等。蜀商還把商業擴展至域外,《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總之,蜀商推動了巴蜀地區商業經濟的繁榮,在四川商業貿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已經有學者注意到這個集團的作用。
峽江地區處於四川盆地東向的最重要的交通孔道,發達的蜀地商業必然對峽江地區交通運輸、商貿有重要影響。精明的蜀商定會充分利用峽江水運通道,將巴蜀地區產品通過峽江運往其他地區,或者將其他地區產品運進四川盆地、西南地區。杜甫“蜀麻吳鹽自古通,萬解之舟行若風”之詩句形象的表達出這種商業現象。其中一部分商品流散到峽江地區,促進了峽江地區物質麵貌的複雜化。
在成都平原商業貿易的帶動下,峽江地區憑借鹽業資源、交通優勢進一步促進本地的商業繁榮。
峽江地區多山,農業始終未發展起來,直到秦漢時期,漁獵還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正由於農業經濟的不發達,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在此處很難推行,減少了商業發展的桎梏,峽江居民充分利用交通資源發展商業,形成了經商傳統。漢晉時期關於峽江地區商業資料比較少,至唐宋時期此地商業貿易非常發達,峽江商船來往不斷,大批商人彙聚三峽,經商風氣濃厚,杜甫對這種風氣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峽中丈夫絕生死,少在公門多在水。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欹帆側拖入波濤,撇漩捎無險阻。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征……
唐代經商風氣的形成固然和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水道作用凸顯有重要關係,但是也應看到這種風氣的形成有其曆史淵源,漢晉時期商業初步發展,為唐代商業繁榮打下良好的基礎。直至明代三峽地區依然流行經商,吳守忠《三峽通誌》卷五載:“峽民男為商賈,女當門戶坐肆於市崖,換擔於道路皆婦人也。”
2.鹽業與商業
峽江地區的商業發展和其鹽業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峽江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後演變成為陸盆,巫山山脈隆起後,使海底的鹽層上升,經雨水順裂隙滲透融化後再流出地表,便形成峽江地區的眾多鹽泉。據地質部門勘探,峽江鹽業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湖北建始、重慶巫溪寧廠、雲陽雲安、奉節白鹽磧、開縣溫湯井、萬州長灘井、彭水鬱山鎮。據四川省第二地質大隊的調查,雲陽、萬縣一帶有一巨大鹽盆,鹽體展布麵積2700平方公裏,鹽盆鹽岩地質遠景儲量為1500至1600億噸。
峽江古代居民很早就發現了鹽泉資源。《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有巴人祖先凜君與鹽神的傳說:
因共立之,是為凜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即女,謂凜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凜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凜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凜君於是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凜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至漢晉時期開發了很多鹽井,其中有些鹽井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僅湯溪水“翼帶鹽井一百所”,可以想見整個峽江地區的鹽井之多,製鹽之盛。此時期峽江鹽業在整個四川盆地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中所列隻是一些比較著名的鹽井或產鹽地,還有眾多的小鹽井未為文獻所載,再算上這部分鹽井,峽江地區的產鹽量相當可觀,絕不僅僅是“一郡所仰”或“一郡之所資”,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供給其他地區。
鹽業的銷售主要由商人完成。曹學佺記載有鹽業對商業的影響:“民家子弟,壯則逐魚鹽之利,富有餘資,輒以奉祀鬼神,他則不暇知耳。”因此三峽鹽業的促進了峽江地區的商業發展。從鹽的產、運、銷、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口,進而促進三峽市鎮發展,隨著市鎮規模擴大,官方在產鹽地設郡縣,置鹽官,負責管理鹽的產、運、銷等事務。羅玲認為西漢新設的縣全是產鹽中心,進而得出“兩漢時期三峽地區就是因鹽聚眾,聚眾成邑,形成較為分散的多中心城市格局。並且鹽業資源集中的區域人口數量明顯增多”。結論雖有過於絕對之嫌,但足以說明鹽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而市鎮發展、擴大又反過來進一步吸引商人,擴大商業規模,促進商業的繁榮。
3.冶鐵與商業
上文已經談到峽江東部是較早生產鐵器的地方,目前已經在多個遺址中發現有春秋時期鐵器,且一些遺址中發現冶鐵遺跡,如巫山縣龍溪遺址東周時期文化堆積的第5、6層中清理出有一些鐵礦渣、銅礦渣。所以峽江地區至遲春秋已經能生產鐵器。
峽江地區蘊藏大量鐵礦,此為生產鐵器的物質基礎。據調查、勘探資料,三峽地區鐵礦資源豐富,如巴東境內現已探明的地點有黑石板、仙人岩、龍潭坪、瓦屋場、鐵廠灣、野花坪等都是儲藏量較豐富的鐵礦床,總儲量多達32057.27萬噸,秭歸有鐵礦床5個、鐵礦點5個,其中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3處。該礦床層位穩定,有1—4個礦層,礦體呈層狀,具有一定規模。宜昌縣(今夷陵區)官莊坪一帶的赤鐵礦,為產於泥盆係中的中型沉積礦床,儲量約9000萬噸,分布於西陵峽崆嶺群和黃陵花崗岩體中的脈狀低溫熱液黃鐵礦,儲量150萬噸,品位23.5%。三峽南端的恩施自治州,現已探明鐵礦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大型礦床就有2處,保存儲量有10億多噸,居湖北省保存儲量的第一位,名列全國寧鄉式鐵礦儲量的首位。三峽西部地區的涪陵鐵礦均為沉積礦床,遍布全區,中、小型礦床8處,礦點27處,儲量達7000多萬噸。涪陵東部的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鐵礦,現已探明儲量為1.43億噸,名列四川、重慶地區的第五位。
峽區人們很早就發現認識到該地域的豐富鐵礦資源。《華陽國誌·巴誌》多出記載到鐵礦資源:“厥貢璆、鐵、銀、鏤、砮……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鹽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
並在此處設立鐵官:“謹按《巴郡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餘裏,屬縣十四,鹽鐵五官,各有丞史。”“(宕渠縣)有鐵官。”
峽江地區的冶鐵不僅滿足自身需要,而且納貢給王室、供給京師以及其他地區,產、運、銷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體係。
4.其他產品與商業
除了鹽、鐵之外,峽江地區的其他特產也促進對外貿易交換,《華陽國誌·巴誌》記載了很多特產,“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蜀都賦》還專門記載了“巴菽巴戟”。
其中以丹砂礦較為有名。《史記·貨殖列傳》記載: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正義》引(據地誌》曰:“寡婦清台山俗名貞女山,在涪陵永安縣(今長壽縣)東七十裏也。”
巴地產的枸醬也很有名。上文已談到南越食唐蒙蜀枸醬,且這種枸醬獨蜀出。筆者以為此處蜀枸醬就是三峽地區所產的“蒟醬”,蜀在此處隻是漢代四川的概稱。《集解》引徐廣曰:“枸,一作‘蒟’。”左思《蜀都賦》中則將“枸醬”寫成“蒟醬”:“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裴駰引《漢書音義》曰:“枸木似榖樹,其葉如桑葉。用其葉作醬酢,美,蜀人以為珍味。”《索引》引劉德雲:“蒟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為醬,美。”又雲:“蒟緣樹而生,非木也。今蜀土家出蒟,實似桑椹,味辛似薑,不酢。”而土家族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所以枸醬主要產於峽江地區。
峽江產蒟在《華陽國誌·巴誌》也有記載:“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
因此著名的蜀枸醬主要產於巴地,被蜀商從峽江地區運往夜郎,再通過牂柯江販賣到廣州。
總之,漢代峽江地區附屬於成都平原經濟區,成都平原發達的商業對峽江地區商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農業的不發達,峽江很多物品仰給於其他地區,峽江地區鹽、鐵、枸醬、丹砂、橘等產品又運往其他地區,這些商品交換進一步促進了本地商業的發展。峽江地區有很好的交通優勢,處於南方長江流域交通網絡係統的一個重要節點上,蜀商、巴商或者其他地方商人通過這個網絡將全國各地不同產品帶入峽江地區,或者將峽江的特產輸出,所以此地區考古文化麵貌才會如此複雜。商人不僅帶入商品,還將其他地區的生活習俗帶入峽江地區,促進了峽江地區意識形態的複雜化,雖然從考古資料很難複原這種意識形態層麵上的內容,但是這種影響肯定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