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思想由來已久。可以說,伴隨著人類的產生,就產生了對人的管理問題。人類所有的管理活動都離不開人,物質財富的創造、科技的進步、組織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動力並且都要服務於人的發展。因此,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本管理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豐富發展。
以中國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文化。幾千年來,它們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由此形成了東西方人各具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影響著人本管理理念和人本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國傳統的人本思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的整體多元的華夏文明。儒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的積澱、社會意識的潛流,它的許多合理性內容,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們滲入社會心理的深層,根植於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道德情操、處世態度和風俗習慣。
儒家認為人本身是最重要的,每個平民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意誌,其所倡導的仁學思想的出發點也正基於此。“仁者,人也”,把人當人對待是一種行仁的德行,肯定人的價值與權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這就說明不僅要把人當人看,更要尊重人,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從他人的立場出發來考慮事情,而且任何人的人格和意誌都是不容侵犯的。不僅如此,孔子還強調了人的主體精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是儒家對人本觀念的詮釋。人作為一個主體,有著獨立的人格和尊嚴,要以人為本,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和權利,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發展和利益需求,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權利全麵自由地發展自我並實現個人的追求和價值。孟子在孔子重視人的價值的思想上,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從理論上闡述了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作用。
儒家人本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貫穿人本管理思想的主線是:要求君主重民、愛民,不可輕民,采取有利於人民社會地位的改善與提高的政策,強調民為治國之本;在經濟上要裕民、富民,並以此作為治國之道;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反對聚斂窮民。這包含了為民思想的全部內容,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仔細品味可以發現,中國傳統人本思想並不是立足於個性化的人,而是立足於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群。因此,有學者稱中國傳統人本思想為民本主義,認為其具有組織人本主義的內涵。盡管如此,本書認為,我國在走向現代管理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對組織的發展、計劃的實施和控製起著助益作用。
二、西方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淵源
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西方文化也有其悠久的曆史。從曆史進程看,西方文化至少包含著三種傳統:古希臘傳統、羅馬傳統以及基督教文化。古希臘的文化帶有和諧的特點,它力求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達成一種和諧;羅馬文化則完全紮進了功利主義、物欲主義的濁流中;而基督教文化是唯心主義的,它把眼睛盯在“天國”,導致了人性的異化以及落後的經濟和愚昧的文化。
直到近代西方文化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把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的傳統都盡量地融合到自身的文化當中。在近現代西方文化中,既有古希臘文化中的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文化的那種對功利的向往,對世俗、國家的熱愛,同時也有基督教文化中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向往之情。
概括地來講,西方傳統文化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點是以理想型的神人關係為目的,通過超越性的宗教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否定。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義特質在於“爭”,突出個人價值,有其剛性的一麵,強調物質財富,關注於征服自然,尊重個人的追求和選擇,然後,在此基礎上考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團隊精神,體現了一種從分析向綜合,從元素研究向係統研究的進化及辯證的複歸,這也是西方的哲學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