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國內激勵理論(2 / 2)

(一)同步激勵理論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俞文釗創立的同步激勵理論(也簡稱為S理論),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激勵理論與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隻有將物質與精神激勵,以及根據人的自然需要而采取的激勵措施有機綜合、同步實施時,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勵效果。用關係式表示為:

激勵力量=∑f(物質激勵×精神激勵)

這一關係式表明,隻有當物質與精神兩種激勵都處於高值時才有較大的激勵力量。其中任何一種激勵處於低值時,都不能獲得較大的激勵力量。這一理論強調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與精神激勵,即人的自然與社會需要是統一的,互為前提與條件,不能孤立運用,應該統一、綜合、同步運用。但卻沒有論證物質與精神激勵怎樣“同步”的問題,也沒有說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適合我國國情的其他激勵手段和途徑。

這一理論對企業員工激勵的啟示是,要注重員工的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在激勵手段上堅持物質與精神激勵同步,以精神激勵為主導的原則。

(二)C型激勵理論

C型激勵理論是我國行為科學研究者冬青吸收需要層次理論,結合我國意識形態和現有激勵經驗提出的一種探索性激勵理論。其基本觀點是:一方麵是領導、組織對職工的關心,盡量滿足職工的五種基本需要;另一方麵是通過教育、啟發引導職工的思想和行為,加速最高層次需要的形成。兩者結合就是職工積極性充分發揮的較佳模型。

該理論在關注職工五種基本需要的同時,強調了最高層次的需要(理想社會的實現),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人認為把“理想社會(社會主義)的實現作為最高的統一的需要層次”,似乎與現實不太相符。因為現實中追求理想社會的主要是少數先進分子,不是大多數人覺悟水準的表征。

C型激勵理論的啟示是,企業不僅應關心員工的五種基本需求,而且要通過教育引導培養他們具備高尚的思想修養、道德情操和社會理想等,將兩者結合起來能更好地發揮激勵的作用。

(三)全麵激勵理論

全麵激勵理論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在吸收國內外有關激勵理論長處的基礎上,探索出的適合我國學校管理實際的激勵理論。他認為,作為一個係統,激勵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麵的要素:一是人,即激勵的主客體;二是時間,即激勵過程與環境;三是激勵的方式與內容。而怎樣處理好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全麵發揮它們在激勵中的作用,就是全麵激勵問題。

全麵激勵由全員激勵、全程激勵和全素激勵三個要素組成。所謂全員激勵,就是動員全體師生員工參與激勵,形成他勵、自勵和互勵的統一,取代傳統的上“勵”下“受”的單向激勵模式。全程激勵是指激勵活動按照激勵本身的心理過程和管理活動過程進行,形成相對完整的周期,以引起需要為始,以滿足需要為終。全素激勵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勵手段鼓舞師生員工,在堅持物質與精神激勵的前提下,不斷謀求新的激勵手段。

全麵激勵理論是在充分研究我國學校管理實際的基礎上探索和發展起來的,對大學生激勵機製的優化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這一理論的啟示是,激勵工作最關鍵的是人,要充分關注並深入研究激勵的主客體的特性,著眼於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在此基礎上,要優化激勵機製的結構布局,盡可能使激勵伴隨員工成長的每一階段。另外,還要進一步研究適合當代企業的激勵方法,在強調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激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