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專注的精神能驅除浮躁(1 / 1)

所謂“專注”,就是把心思和精力集中於某個特定目標的行為,並且找出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

一個年輕、精幹的經理,同時接到另外兩個公司的聘請書,因為這兩家公司欽佩他的才幹,欲請他去擔任協理職務,可是他卻都拒絕了。有些關心他的朋友問他為什麼不願接受別家公司的聘請,他們認為他有能力勝任協理的工作。

但他卻說:“我不願把自己的精力分散,使各方麵都受到損失。”

是的,一點不錯。專注能夠保證把工作潛能發揮到極致,為了專心做好一件事,必須遠離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選準主攻目標,專心致誌地從事你的事業,這樣才可能取得成功。

對於那些淺嚐輒止、見異思遷的人,非洲獵豹的做法不失為一個榜樣。

非洲馬拉河河穀兩岸,青草嫩肥,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地覓食。

一隻非洲豹隱藏在遠處的草叢中,豎起耳朵四麵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並慢慢地接近羊群。羚羊也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憑借瞬時的爆發力,如離弦之箭一般地衝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小羚羊,直向它追去。

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越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一個勁地直朝著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小羚羊的尾部,把它絆倒,咬死。

非洲豹在追擊過程中,為什麼不改追其他顯得更近的羚羊呢?因為它已很累了,而別的羚羊還不累呢。其他羚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衝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後邊,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隻跑累了的羚羊,改追那些不累的羚羊,最後一定是一隻也追不著。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情上,不是明智之舉。在這裏,我們提出“一件事原則”,即專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和突破人生困境。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至於因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結果兩手空空。

頻繁地從一項工作轉換到另一項工作,是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做法。為此,管理學家建議人們在日常工作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轉換,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位,然後再考慮下一件事。因為從心理上說,當一個人了結了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有一種解脫感或滿足感,甚至是成就感,這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保證另一件事做好的必要前提。

養成全神貫注的好習慣,成功自然會眷顧你。世界上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些資質平平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專注於某一領域的某一事業,並長期耕耘不輟。如果你也有夢想卻資質平平,那你就努力培養自己專心致誌的習慣吧!

明朝萬曆年間,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因年久失修,題匾中的“一”字脫落。萬曆皇帝聽說後覺得這不成體統,於是告示天下,向國內的書法家征集那個“一”字,以恢複山海關的原貌。令人驚奇的是,最後補上這個“一”字的,根本不是什麼書法名家,而是一家客棧的店小二。

原來,這位店小二所在的客棧,恰好麵對山海關的城門,每當他擦桌子的時候,視角正對著那個“一”字,於是他每天用抹布在桌子上臨摹。

年深日久,他對這個“一”字已了然於胸,寫起來也比任何人都更得心應手。

在我們的人生中,應該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如同一艘沒有具體航向的船,永遠處於漂流不定的狀態中,隻會到達失敗的彼岸。

一支商隊在茫茫的沙漠中穿行。一天黃昏,一個人為了尋找水源,離開營地,卻久久未歸。另一個人自告奮勇去尋找失蹤者。第二天清晨,失蹤者回來了,而尋找失蹤者的人卻始終沒有回來。

失蹤者稱自己曾遭遇沙暴,處境極為艱難,但他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他的目標是營地,於是他自己摸索著回來了。而去尋找失蹤者的人,一定也遭遇了與失蹤者一樣的艱難,但他的目標是尋找失蹤者,也就是說,他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所以,他真的失蹤了。

有些人從來沒有好好設計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很不明確,這種人看起來整天奔波忙碌,但幹什麼都不能專一、持久。他們一會兒想搞政治,一會兒又想經商,一會兒又想搞藝術,最終隻能一事無成。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到處挖那是翻地,一直挖下去才是井。

心靈的呼救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並把心思和精力集中於這一目標。確立目標之前需要作深入細致的思考,權衡各種利弊,考慮各種內外因素,從眾多可供選擇的目標中確立一個。一個人在某一個時期或一生中一般隻能確立一個主要目標,目標過多會使人無所適從,應接不暇,忙於應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