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人(1 / 3)

上帝用最簡明的規則建造了無比精妙繁複的宇宙,而今天,人類僅僅用0和1兩個元素就建構了一個高距於人類智慧之上的上帝。

副研究員林達的死留下許多疑問。警方從一開始就不相信是自殺,但調查幾個月後仍沒有他殺的證據,隻好把卷宗歸到“未結疑案”中。引起懷疑的主要線索是他留在電腦屏幕上的一行字(他坐在單身公寓的電腦椅上,死亡原因是服用了過量安眠藥),但這行字的意義撲朔迷離,晦澀難解:

養蜂人的諭旨。不要喚醒蜜蜂。

很多人認為這行字說明不了什麼,它是打在屏幕上的,不存在“筆跡鑒定”的問題。因而可能是外人敲上的,甚至可能是通過網絡傳過來的。但懷疑派也有他們的推理根據:這行字存入記憶的時刻是13日淩晨3點15分,而法醫確定他的致死時間大約是13日淩晨3點半到4點半,時間太吻合了。在這樣的深更半夜,不會有好事者跑到這兒敲上一行字。警方查了鍵盤上的指紋,隻發現了林達和他女友蘇小姐的。但後來了解到,蘇小姐有非常過硬的不在現場的證據--那晚她一直在另一個男人的床上。

這樣就隻有兩種可能:或者,這行意義隱晦的字是林達自己敲上去的,可能是為了向某人或警方示警;或者,是某個外人輸進去的,但他絕不會是遊戲之舉而是懷著某種動機。不管哪種可能,都偏向於支持“他殺”的結論。

調查人第一個詢問的是科學院的公孫教授,因為他曾是林達的博士生導師,林達死後,他又曾在同事中散布過林是“自殺”的猜測。調查人覺得,先對觀點與自己相左的人進行調查是比較謹慎的,可以避免先入為主的弊病。當然這隻是原因之一,是那種比較講得出口的原因。實際上呢……人們都知道警方的一條原則:報案人的作案可能性必須首先排除。

公孫教授的住宅很漂亮,他穿著白色的家居服,滿頭白發,眉目疏朗。對林達之死他連呼可惜,說林達是他最看重的人,一個敏感的熱血青年。他還算不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因為他太年輕),但他有最優秀的科學家頭腦,屬於那種幾十年才能遇上一個的天才,他的死亡是科學界的巨大不幸。至於林達的研究領域,他說是比較虛的,是研究電腦的智力和“窩石”,他的研究當然對人類很重要,但那是從長遠的意義而言,並沒有近期的或軍事上的作用,“絕不會有敵對國家為了他的研究而下毒”。

談話期間他的表情很沉痛,但仍坦言“林達很可能是自殺”。因為天才往往脆弱,他們比凡人更能看穿宇宙和人生的本質,也常常因此導致心理的失衡。隨後他流暢地列舉了不少自殺的科學天才,名字都比較怪僻,調查人員未能記錄(保存有錄音),隻記得提到一人是美國氫彈之父費米的朋友,他搞計算不用數學用表(那時還沒有計算機),因為數學用表上所有的數據他都能瞬時心算出來,這個細節給調查人員的印象很深。但此人三十多歲就因精神崩潰而自殺。公孫教授說:

“舉一個粗俗的例子,你們都是男人,天生知道追逐女人,生兒育女,你們絕不會盤根究底,追問這種動機是從哪兒來的。但天才能看透生命的本質,他知道性欲來自荷爾蒙,母愛來自黃體胴,愛情隻是‘基因們’為了延續自身而設下的陷阱。當他的理智力量過於強大、戰勝了肉體的本能時,就有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崩潰。”

調查人員很有禮貌地聽他說完,問他這些話是否暗示林達的死“與男女關係有關”。很奇怪的是,公孫教授的情緒在這兒有了一個突然的變化,他不耐煩地說,很抱歉,他還有課,失陪。說完就起身送客。調查人員並未因他的粗暴無禮而發火,臨走時小心地問,他剛才所說的電腦“窩石”究竟是什麼東西,“肯定那是極艱深的玩意兒,我們不可能弄懂,隻是請你用最簡單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公孫教授冷淡地說:“以後吧,等以後我有時間。”

第二個被調查者是林達的女友蘇小姐。她相當漂亮,可以說是性感,那時天氣還很涼,但她已經穿著露臍裝,超短裙,一雙白皙的美腿老在調查人的眼前晃蕩。兩個調查者對她的評價都不高,說她絕對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女人,林達屍骨未寒,她已經談笑風生了,連點悲傷的神情也不願假裝,甚至有調查人在場的情況下,她還在電話裏向某個男人發嗲。

蘇小姐非常坦率,承認她和林達“關係已經很深”,不過早就想和他拜拜了,因為他是個“書呆子,沒勁”。不錯,他的社會地位高,收入不錯,長得也相當英俊,但除此之外一無可取。幽會時林達常皺著眉頭走神,他的思維已經陷入光纜隧道之中,無法自拔,那是狹窄、漫長而黑暗的幽徑。他相信隧道盡頭是光與電織成的絢爛雲霞,上帝就飄浮在雲霞之中。林達很迷戀他的女友,迷戀她高聳的乳胸、修長的四肢、渾圓的臀背及其他種種妙處,即使在追蹤上帝時,他也無法舍棄這具肉體的魅力,公孫教授的分析並不完全適合他,但幽會時他又免不了走神。“我看近來他的神經不正常,肯定是自己尋死啦!”

關於林達死於“精神失常”的提法,這是第二次出現,調查者請她說一些具體的例證,蘇小姐說,最近林達把白蟻啦,螞蟻啦,黏菌啦經常掛在嘴邊。比如他常談蜜蜂的“整體智力”,說一隻蜜蜂隻不過是一根神經索串著幾個神經節,幾乎談不上智力,但隻要它們的種群達到臨界數量,就能互相密切配合,建造連人類也歎為觀止的蜂巢。它們的六角形蜂巢是按節省材料的最佳角度建造的,符合數學的精確。對了,近來他常到郊區看一個放蜂人……

調查者立即聯想到電腦屏幕上的奇怪留言,不用說,這個放蜂人必定是此案的關鍵。他們請她盡量回憶有關此人的情況。蘇小姐說,我真的不清楚,他是一個人騎摩托車去的,大概去過3次,都是當天返回,所以那人肯定在京城附近。林達回來後的神情比較怪,有時亢奮,有時憂鬱,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什麼“智力層麵”等,我記不住,也沒興趣聽。

調查者當然也盤問了案發那晚她的活動,確信她不在現場,便準備告辭。這時蘇小姐才漫不經心地說,噢,對了,林達有一件風衣忘在我家,裏邊好像有放蜂人的照片。聽了這句話,調查人的心情真可以用喜出望外來形容。衣袋裏果然有一厚疊照片,拍的大多是蜂箱和蜂群,隻有一張是放蜂人的。那人正在取蜜,戴著防蜂蜇的麵罩,模樣不太清晰。但蜂箱上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上麵有紅漆寫的地址:浙江寧海橋頭。

調查進行到這兒可以說是峰回路轉。老刑偵人員常有這樣的經曆:看似容易查證的線索會突然中斷,看似山窮水盡時卻突然蹦出一條線索。3天後,調查人已經來到冀中平原,坐在這位放蜂人的帳篷裏。四周是無邊無際的油菜花,閃爍著耀眼的金黃。至於尋找此人的方法,說穿了很簡單。他們知道這些到處追逐花期的放蜂人一般都不自備汽車,而是把蜂箱交火車或汽車運輸。於是,他們在本市聯運處查到了浙江寧海橋頭張樹林在15天前所填的貨運單據,便循跡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