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趙高與胡亥(1 / 2)

這是第一種故事。

·········

神域

“將鏡子給這孩子真的沒問題嗎?萬一對心智有所衝擊,那就不好了。”

“鏡中世界隨是虛幻,但人卻是真的,曆史也是真的。初生文明雖然多孱弱,但其心智之堅韌,遇事之果決卻不是林能比的,林本就性子跳脫,不用此法,他又如何能切實的去看一看,去感悟。如何能明白,力量永遠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

秦王扶蘇二年,秦出兵平定韓國叛亂,處死韓王安。

三年,王賁受命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水灌城,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立碭郡。

四年,秦以王翦為主帥,李信、蒙武為副。楚以秦軍不備攻之,王翦圍之。大破楚軍於蘄,破楚都,楚王負芻被俘。楚將項燕擁昌平君為楚王,設九江郡、長沙郡。

五年,王翦平之,昌平君死,項燕自殺,設會稽郡,楚亡。

秦在滅楚的同時,不斷地向東擴展,陸續設郡,並攻取齊地,設置薛郡(山東曲阜縣)。

六年,王賁攻燕於遼東地,俘燕王喜,燕亡。虜代王嘉,設代郡、遼東郡。燕王喜於鹹陽見漸離,怒罵不止,漸離引其見丹等四人孤墳,喜羞憤服藥而死。

七年,王賁南下攻齊,俘齊王建,齊亡,設齊郡、琅邪郡。

各國戰俘盡遣四邊苦寒之地,開礦墾田,如是三年,可入戶籍。

至此,天下初定,百廢待興。

扶蘇於鹹陽城外設招賢館,漸離主之。天下有識之士皆可入館,商討國事。

扶蘇每十日赴招賢館,遭遇各國遺族刺殺十餘次,不輟。

八年,扶蘇赴泰山,焚表告天,定國號大秦,為天佑元年。

從古製,設九州,分三十六郡。

丈量天下土地,以定賦稅。

收天下錢幣,取天圓地方之義,鑄秦新幣。

改招賢館為天佑學院,百家皆可入院授學,三十六郡皆設分院。

漸離親赴墨家,邀墨家巨子出山。各家學派相繼而出,設辯經台。

公輸於院內首設百工堂,各家從之。

漸離立碑以為院訓,凡書院之人不可敝帚自珍,不可打壓他人,不可挑撥是非,不可霍亂百姓。凡入院求學者皆可自擇一堂,亦可數堂旁聽。凡學說之爭,不可以武相挾,上辯經台一辯高下。不仁不義者,不忠不孝者共逐之。院長由各堂共同推選。

天佑二年,學院受命商定天下百工新法。公輸、墨家兩堂盡出,修天下驛道,橋梁水利。儒道兩堂收各國書籍,製定統一文字。陰陽精天文曆法,農定天下農時,以利農桑。醫家行走天下。名家整合商事,訂衣食住行四類共三百六十行,統一度量衡。法遍尋各家意見,定秦法三十五卷。縱橫、兵、武三堂精銳皆隨蒙恬赴邊,以禦匈奴。其餘各堂亦是各司其職。

天佑三年,十年之期。

扶蘇,漸離二人憑欄遠眺。十年時間扶蘇相貌變化並不大,高漸離卻已經顯出老態,且至今沒有娶妻,也沒有子嗣。各種原因墨家的人知道點,但也沒人願意談。扶蘇以前提過一次,漸離拂袖而去,也就不再提。

扶蘇:十年之期已到,先生可還要殺我。

漸離笑道:殺了你,換一個人來禍害這天下。如今天下雖定,但人心未安。百姓好不容易過兩年安生日子,還沒過踏實呢。

漸離指指遠處的天佑學院:前些年你去一次,被暗殺一次,未免沒有這些人的默許。一個個都是翻雲覆雨的主,那些各國遺族還沒那個本事在他們的地麵上鬧事。隻是在這些人心裏,天下第一,學說第二,至於你這個秦王實在是算不上什麼。現在他們之所以為你賣命,無非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是有利於天下百姓的,縱橫一堂精銳盡出,為融入匈奴各部,使匈奴各部不和,從而延緩匈奴大舉入侵腳步,十已死其三。武堂向來衝鋒在前,死傷更甚。當年你說這些人無非是為了一家之學說,一時之榮譽可是說錯了,當然要是有機會一家獨大,殺你這種事他們也不是不能做。學院畢竟新設,各家雖然麵和心不合,倒也顯出了共處之相,天下百廢待興,外敵環顧在側,所有人都在為民做事,就是哪一家想搞點小動作也會暫時按捺住的,畢竟一旦事情敗露,名聲可就徹底臭了。打了太多年的戰了,沒人想打下去了。學說之爭恐怖之處比持戈相向更甚,但是能在多年戰亂之中把火種留下來的,哪個是易於之輩,隻是都厭煩了戰爭,以大毅力大智慧放下了彼此間的仇恨,如果不趁著這機會把所有人擰到一起,這天下早晚還得亂。現在朝堂上精英齊聚,雖然多是各堂之人,但也算盡心盡力,輕易不會起紛爭,又有王、蒙兩家幫你長著兵權,鎮守天下也震懾朝堂,再說了各堂之中又有哪一堂沒有你的人,各堂也不是不知道,但還是盡心盡力的教,已經不錯了。隻要撐過這幾年,各國遺族就是有心複國,恐怕也難有追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