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至清更加納悶,訥訥道:“師弟,不是我看不起你,你有三不可:

其一、你不會寫字,是個文盲;

其二、你的地位是個燒火、洗米的小雜役;

其三、你是獦獠。

汝有了這三不可,你覺得你能成佛嗎?能爭主持之位嗎?”

慧能微笑而答曰:“即心即佛”

(注釋:獦獠是中國古代對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稱呼。文中獦獠一說,源自《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行由品》中對慧能出入佛門的描述: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份南北,佛不分南北,我形象雖與和尚不同,但是佛緣沒有不同”。五祖弘忍遂深感慧能根機非凡。)

在當時的中國,佛教是外來宗教,尤其唐朝時期,國教乃是道教。尤其是中國人有著曆史更加悠久的信仰——儒家思想和易經文化。

經過連年的戰亂,中國人更加相信的是自己和自然。(自然即老天爺)

古時的中國人經常求老天爺、求河神等,索取的內容盡皆求風、求雨、求平安。因為中國人很現實,所求的東西都是自己無法力所能及的,才會去最求庇護。而宗教更是一種精神上層麵的晉升。如果拋去走投無路、無法生存的人,能夠真正完全投身與宗教事業的人並不多。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佛教的目標人群受到限製,產品推進遇到阻力。

所以佛教如何本土化,如何讓更多的人接受是一個重要課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唐朝時期,本來佛教的市場地位就低,然而其入教的門檻還特別高。那麼,別說發展,即便是生存都存在問題。更何況當時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想大幅度做廣告的機會沒有,所以連做一個高檔次奢侈品的可能性也沒有。物美價廉埔市場的條件不具備,做高端產品的條件也同樣不成熟。那麼眼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讓消費者,也就是老百姓接受你的問題。

按照原來禪宗的思維慣例:沒有佛緣不嫩成佛,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沒有修為不能城府、長相不好看也不能成佛……

這無疑大大提高了加入佛門的成本,同時即便是加入佛門,成佛的概率還是很低,所以投入產出比明顯讓人望而生畏。

現在慧能的指導思想是:“眾生皆有佛性”,意思是人人都有佛緣,人人都有佛心。後世宋代高僧釋普濟在《五燈會元》中更是直接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慧能的回答完全可以說是通過思想層麵上的轉變,即便沒有更多的經費投入,依然成本低廉,就可以把如何擴大目標人群和受眾對象這一難題化解。

慧能提倡:“即心即佛”,意思是說,人人都可以成佛。

從佛學的角度來看,慧能的這一假設更加的能夠讓人信服。佛是什麼?按照人們心目中的假設,佛是一種以完美的表現存在的:有法術、有評判的權利、相貌能夠服眾、心靈達到至高境界。這種假設是人們甘心請原接受的。反之,人們無法接受自己心目中的神靈有任何的缺憾。

但是慧能不這樣認為,慧能的思想是:人區分醜美,佛不區分;人區分地域,佛不區分。

在慧能的主導思想裏,佛和人不是一個層麵上的概念,如果你能夠成佛,那麼你已經不是以“人”的形態存在了,所以不需要再以“人”的形態繼續約束自己。

***老人家於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講話時提到:“慧能主張一切皆空……突出了主觀能動性。”

這一句點評可謂是知慧能也。我們如今看待事情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對任何事物都強調客觀,豈不知,你所處的角度不同,持有的世界觀不同,所以你的思維方式必然存在主觀能動性。那麼是否能夠像慧能一樣實現突破,就看你的修為了。

至清聞言,深感慚愧。遂隨慧能上前,慧能口述,至清負責書寫。

慧能曰: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慧能獻偈結束,眾皆嘩然。

抬杠,明顯是抬杠嘛。你說身是菩提樹,我說菩提本來就不是什麼樹,你說心如明鏡台,我說明鏡也並非是什麼台。這不僅是抬杠,甚至是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