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慧能的地位而言,如此的偈子一出,馬上有眾多神秀的弟子和擁護者投來憤怒乃至於怨恨的目光。
然而五祖弘忍此時卻非常高興。看到抬杠這一層麵的人,實在是膚淺至極!
我們來分析一下:
頭兩句充分體現出慧能完全到達了換位思考的高級層次。你說是樹,我偏說不是樹,你說是台,我偏說不是台,這並不代表著強詞奪理,而是角色互換。
換句話說,樹與否,台與否,不取決於你怎樣認為,而是取決於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觀看。
後兩句更加發人省思。
記得在就讀研究生期間,我有一個朋友從韓國歸來,時值其剛剛與相戀的男朋分手,痛苦不跌。每每朋友聚會,具是咳聲歎氣。偶爾強顏歡笑,也是無法進入狀態。
我突發奇想,給她講了這個“偈子”。她隨即清醒很多,即便是無法馬上達到釋然的狀態,也能夠明白,徒勞的思想勞動無益於分析事態進展。
當然,我並不是在勸她出家,她也能夠明白,如果這件事是徒勞傷感,那麼何必讓自己繼續深陷於其中呢?
其實,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試想一下:多年後,回首看現在,有些事情是多麼的讓人慚愧,付之竊喜的一笑,深感年幼無知。
那麼這些讓我們“感慨年幼無知的事情”是否可以算是紅塵瑣事的代言詞呢?
這些紅塵瑣事,你是應該像神秀那樣,常常地小心地打理?還是像慧能那樣,一笑而置之?
是否能夠一笑置之,完全取決於你是否能夠看得透。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說出了慧能知識體係中提倡的“空”。
“空”並不是什麼也沒有,如果單純地理解為“空”就是沒有,就無法繼續理解佛教中的很多哲學關係。
佛家思想最高境界我們暫且歸納為“空”;
道家思想最高境界我們暫且歸納為“無”;
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我們暫且歸納為“德”;
易經思想最高境界我們暫且歸納為“圓”。
(儒家思想追求的東西很多,包括仁、義、禮、智、信等等。但是如果要歸納的話,此處采用孔子他老人家在《大學》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實際上,“德”行的修煉,業卻是必須要兼備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素質。)
(《易經》思想追求的境界既複雜又簡單,說它複雜,萬事萬物都在涉獵其中,說它簡單,它給我灌輸了一種思維方式:“一陰一陽之謂道”。其意在於,隻要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每每追求“吉祥掛”的時候,都要考慮到你所處的境地。所以易經中多次提醒我們要小心:“物極必反”。文中此處引用台灣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解讀《易經》時所采用的詞彙“圓通”,按照曾仕強先生的說法,“圓通”不是“圓滑”,這是中國人最有智慧的地方。)
中國5000多年流傳的這些諸多思想和學派皆有相通之妙。其原因無非是大家都在研究事物的本質,人性的本質。
那麼如果非要找一個現代的詞來解釋這些思想中的最高境界,那麼暫且可以用“大”字太概括。
足夠大,進而空、進而無、進而圓、進而厚德載物。
如果你的內心中有一個足夠大的目標,那麼眼前讓你抓心撓肝的困難甚至不能算是困難,如果你的內心中有一個足夠大的理想,那麼當前這些讓你側夜難眠的問題甚至不能算是問題。
試想,回首過去,曾幾何時,有困難、有痛苦、有心酸。但是現在想起來,那些困難也過來了,也不過如此而已。
那麼,我們能否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呢?假設你有一個5年的目標,那麼你站在5年後的立場回頭來看看現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麵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折磨,原來這些困難和問題隻不過是小事一件而已啊。
如果你希望5年之後能夠做到擔負起一定量的社會責任,如果你希望用未來10年的時間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那麼現在你手邊的電子遊戲、麻將撲克,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猜忌,紅塵間的瑣事,是不是那麼的渺小?如果內心足夠強大,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