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立地為基(上)(1 / 3)

德佑元年八月初一,建康作為江南戰場的最前線,已頑強抵抗了整整六個月。

這座城市夾在太平和鎮江之間,西南方向有阿術駐紮太平至蕪湖一線,屯甲兵六萬。伯顏留建康行省知健樞密院事阿塔海、行中書省事董文炳,率六萬重兵駐東方之鎮江。此部防備長江上遊之建康,北麵之揚州,並與真州韓郅一部四萬人,同阻淮東夏貴所督宋軍南援。

我和李庭芝兩部合計十萬人,在長江下遊與阿術、阿塔海共十五萬元軍纏鬥,你來我往打過無數仗,卻誰也無法徹底擊敗誰,倒是建康宋軍越打越多,由三萬殘軍增至七萬人。聖姑方照在其中顯出極大神通,利用明教強大的號召力,舉起江南大善人,常勝大將軍徐子清的旗幟,從周邊鄉鎮城邑廣募壯丁,又調江北江南之教徒一萬,一時竟使得建康成為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四麵八方的群眾和義軍前來投靠。

其情形蔚為大觀,建康十二座城門人流如梭,各路人馬攜刀提槍,自帶軍資輜重,整日價川流不息。每支隊伍均不認識,卻於交彙之際,上千號人互打招呼齊聲歡笑,都曉得對方前來投靠徐善人,徐將軍,都是來抗元殺韃虜的。

六個月時間大軍猛增四萬`人,各廂各軍迅猛擴充,領兵大將們絕沒預料會出現如此盛況,猝不及防之下一個個忙得焦頭爛額,整治新兵入伍的工作顯得雜亂沒有頭緒。

我便設十座兵棚於城門之下,遣、陳昭、王勇、許夫人主理,令明教的朱溪和勇猛天王配合,專門負責接收士兵,甫一征用,立即設營,補入原建製的軍、營、都。

新增的四萬五千士卒,被我留在建康,按宋軍編製,與五千名留下來作為教頭的老兵一起編成五廂。其編製組成為:一百人為都,三都三百人為營,三營三千人為軍,三軍九千人為廂。每廂再加上後勤保障人員,合為一萬的整數。

原宋軍將領張貴、張順已回揚州,歸入李庭芝建製。因為李大都督與真州之敵近在咫尺,他想盡快攻克真州,斷絕元軍交通線。元將韓郅也希望取得揚州,擴大交通線的口徑。近日大戰不止,都咬牙切齒發誓,要一舉得功,全殲對方。

而胡應炎、牛富、傅良玉、白大虎盡提兩萬老兵,分駐句容、江寧、高資等地,抗衡來自東西兩麵元軍的騷擾。

方照為我立下偌大功勞,我也兌現許下的承諾,使護教右使騰文俊持掌一廂,勇猛天王、智慧天王、護法天王各領一軍,在其麾下聽令,如此一來,此廂一萬人完全成了明教的武裝。

左使朱溪任正四品上忠武將軍帳下審議官,擔負軍師與秘書之職。這個任命我倒是情願得很,朱溪雖嫌狡詐,心機深沉,但他的想法屢屢與我不謀而合,確實是軍師之材。

胡應炎有過抱怨,這人明裏暗裏知道些我與明教合作的事,便勸道:“食菜事魔者有悖禮法,朝庭明令禁止。而將軍公然使其獨掌一軍,惟恐助長妖孽,反成尾大不掉之勢。”

可我能怎麼辦,方照幫助大軍在千鈞一發之際取下建康,後調教徒兩萬入伍,再協從我募兵數萬。立下如此大功績,是無論怎樣也無法抹煞的。尾大不掉麼,明教聖物在自己手頭,方照也集合教中主事之兩使者、四天王、八散人,在我麵前賭咒發誓,今後明教如有違背徐子清之事發生,全教上下立遭慘禍。方照歃血為盟,說道:“大將軍為我教領袖,凡事如有悖於大將軍,方照願墜入地獄,萬世不得翻身。”

尹玉於陽春三月之時被派回北洋,督辦火器生產、明教立基地等諸事。

我還修書兩封讓他帶回去。給鎮公會的******中首先說明前線戰事緊迫,我可能一年半載回不了北洋。希望北洋諸人從收信之日開始,盡可能多地買進各種資源,囤積糧食和油鹽等生活必須品。如果南宋境內因戰亂不易買到,那就透過李玉潔和阿爾塔從中東等地進口。

寫到這裏時我想,中東已經被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統治十幾二十年了,在其鐵腕治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那麼當地生產的發展會很順利,該會有多餘的物資出現。並且北洋鎮可以以物易物,不需要太多的現金交易,資金壓力也不會大。

除開物資外,我還要求負責農業的楊大、負責商業的周綺以及尹玉,一邊完成自己的工作,一邊籌建第二支火器營。考慮北洋的承受能力和兵力來源,人數在五千人為佳。這支軍隊的裝備全部由礦區提供,人手一支火統,而以新質鋼鑄造的刀槍隻作防身用,不再作為進攻的主要武器。我還提醒他們放棄小農意識,不要去節約那些子彈和炮彈,隻要能把士兵們全都鍛煉成神槍手、神炮手,浪費再多的子彈、炮彈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