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立地為基(上)(3 / 3)

從征大半年有餘,從最初陳夢龍給予我的七品出身開始,如鯉魚跳龍門,我如今成了一國之公爵,三品大將軍,朝庭還將建康軍民一體全委給我。我卻知道聖旨中要求我立地為基,鞏固建康防線。言下之意是,朝庭沒有多的支援,什麼事都得靠你自己。

我曉得臨安麵對阿裏海牙和阿刺罕的犀利攻勢,騰不出手顧及這座要津之地。不過,這沒什麼,重要的是,胡應炎等人為我收複建康周邊九座城市,從長江西麵的燕子磯起,沿江寧、土橋、句容、高資、新城,最後收尾於長江正北方向的東溝,劃成一個麵積四百裏的不規則圓形,區內人口達九十一萬。

臨安的朝庭被南下元軍擾得心驚膽戰,李庭芝在揚州與韓郅拚得你死我活,誰都無力顧及建康,我又解了賈似道之危,大丞相一是忙於與臨安群臣打筆墨官司,二來已視我為他的中流砥柱,更不會指手劃腳,於是,建康成為我的治下,在四百裏方圓內,軍政一體,我為了九十一萬人的惟一主宰。

我開始行使沿江製置大使的權利,簽升職文書,胡應炎升正五品上定遠將軍,牛富升正五品寧遠將軍,尹玉,王勇,原宋軍將領餘顯、柴旺一同提為從五品上遊騎將軍,楊二,陳昭,許夫人,王福,任從五品遊擊將軍,明教之付良玉,白大虎,任正六品上昭武校尉。明教諸人沒有軍功,便憑他們助取建康,升右使騰文俊為從五品遊擊將軍,勇猛天王、智慧天王、護法天王同為昭武校尉。

軍製理順,接下來該是民政。

因曆時大半年的反複爭奪,經鐵蹄蹂躪,轄區內民不聊生,肥美之地成為荒蕪,物資和生產資源極端缺乏。已完成征兵工作的朱溪和趙晉、趙與可、吳益等老臣子顯示了他們治民的能力,而收留趙晉等逃之夭夭之徒的目的,正是需用他們治理民政。

遣包圭之斥候隊、明教徒眾,遍下鄉野,在城鄉大邑交通處張安民告示。曾經的殿試榜眼朱溪再一次顯示了出眾能力,他說道:“父老苦北兵之苛法久矣,無辜受害,多有腰斬棄市者。不若漢高祖入鹹陽約法三章,毀韃子之苛法,嚴打越貨犯科之事,嚴禁軍士擾民,諭令店鋪照常開張,平抑物價,打擊不法商販。以此整治治安,安定民心,穩鎮四鄰八鄉。”

原沿江製置使、建康行宮留守趙晉,同襄此議:“審議官所言極是,讓建康百姓曉得大軍之善意,讓軍士知道大將軍執法嚴明。民心得穩,軍心凝固,如此,萬事宜順。”

我將識文斷字,有些文化功底的陳昭、許夫人調派與之,委朱溪挑頭------明教有深厚的群眾底子------率粗創的建康行衙班子開始治理地方。

此前阿術倉皇撤出建康,留下大量的糧食庫存,還有大批來不及搬走的金銀會鈔,朱溪會同趙晉等人徹夜研究,為保證軍隊口糧供應,發展地方經濟,決定大力興辦屯墾業。

又得此處地主鄉紳多有被韃子所屠,和避難逃跑者,留下大量無主之地,於是遣包圭率隊下鄉,將無主之地登記,後下告示通知百姓,按成年人口劃分土地。

趙晉、趙與可,吳益三人,於安民濟世倒是輕車熟路,便如他們擅於逃跑一樣。這批人便設“興農使”,發“勸農文”,聲明此部宋軍由徐大善人率領,絕不會再讓北兵踏上建康地盤半步,以此消除平民害怕韃子卷土重來的擔心,安慰百姓放心種植。二是召集群眾,發給種子、耕畜、農具,組織他們耕種。糧食收獲後,民戶除留足口糧外,餘糧由軍隊按價收購。

為了激勵人民的生產熱情,利用元軍遺下大批銀錢,軍隊不虞資費的的好處,又下減稅令。以前賈似道為解朝庭財政危機而定下的十中抽五的稅製被廢止,重調為十中抽一,個別遭戰爭之害尤烈的地方免稅一年。

如此這般,諸種措施得以置辦,到七月間,因伯顏戰略防禦建康,主攻南方,便得到五個月的休整期,轄區穩固,無大戰事,曆受大戰之苦的驚恐百姓安生下來,在七萬大軍庇護下,治安日益好轉,民生恢複,生產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