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有藝校學生前來寫生實習,無怪乎這婺源會這麼熱了。恰似天天聚集著大量寫生者的、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的安徽黟縣宏村。兩處有著許多共同點,它們都如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而地處安徽邊緣的婺源,民宅及其他建築都普遍呈徽派風格,黛瓦、粉壁、馬頭牆,隨處可見,一目了然。走近細觀,磚雕、木雕、石雕是其獨特的裝飾藝術特色。徽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子項目,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江嶺、曉起等旅遊景點,放眼望,群山逶迤,梯田如鏈,金燦燦的油菜花層層疊疊,雄奇壯麗,美不勝收。公路邊,有幾處據說是攝影協會專門設立的攝影基地,搭建著一座座木結構的觀景台,上麵早已有忙碌的人影在晃動。
千年古鎮江灣,嵌於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間,鍾靈毓秀,文風熾盛,湧現過眾多名士乃至偉人,且有不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堪稱徽派建築中的精品。而別具特色的古村落李坑,明清古建築遍布,民居宅院沿溪水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構築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還朝拜了一座與常見寺院迥然不同的、白牆黑瓦、格調獨特的被稱為中國唯一的徽派建築寺院,令人歎為觀止。其鍾樓廊柱上的一句楹聯“晨鍾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叫人玩味不已。
婺源行的最後一站是彩虹橋遊覽點。婺源的彩虹橋是中國境內曆史最悠久的廊橋,始建於1137年,是南宋時期規模最大(全長一百四十米)、保存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一座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它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個橋墩上建一個亭,橋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整座橋化整為零,每個亭、廊都是獨立的,這樣便於維修,不至於一處壞而影響到整座橋。正是由於科學的設計,古橋能保存到今天。史書上記載,最大水位曾接近橋麵,洪水洶湧,假如墩頭是平麵的,橋早已被洪水衝毀。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裏稍作休憩,瀏覽四周風光,會讓人深深體會到婺源之美。婺源曆史上曾長期隸屬於古徽州,因而她的文化、建築、民俗、菜係等都屬徽州範疇。而彩虹橋在整個徽州,乃至中國僅此一座,它是徽州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婺源的象征,是婺源標誌性的建築。彩虹橋的橋麵部分是木質的,不可能永久保存,它麵臨著自然腐化。先輩們考慮到將來的維修,所以整座橋沒有雕梁畫棟,做工略顯粗糙,不夠精細,但絕對夠得上厚重、結實、耐用,充分體現了“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與延續”的哲學思想。彩虹橋的樸實、經久、美麗,與我們這個國家與民族的形象何其相似!
婺源行是一次美的享受,不僅與家人同遊,其樂融融,而且增長了見識,飽覽了祖國大好河山,尤其是自駕遊的體驗,是全新的,值得回味。要說美中不足,那就是在某處休息點,發現建造於湖邊上麵的店鋪背後,一座公廁竟然管道直排湖中,嚴重汙染著水源的那一刻,不免感慨,如此日日夜夜地排放——不知還有沒有其他汙水在如此排放,這小小的一片湖泊會有那麼大的自淨能力、承受得了如此的“生命之重”嗎?當然,也或許是我杞人憂天,不是常說美麗的孔雀屁股後麵也是髒的,你不去看不就得了,無關宏旨。但願如此,善哉善哉!
§§第十五章 劉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