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略談民歌(2 / 2)

後來,詩歌創作在“四五”精神感召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了很大的可喜的發展。但是應該看到,近年來,新詩創作也出現某種不那麼健康的現象,隱晦艱澀,奇裏古怪,玩些雕蟲小技的手法,以及極端個人主義的東西,也充塞到詩壇上來。為什麼詩歌創作近年來不景氣,我看主要是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從某些詩看來,仿佛詩和時代和人民生活是隔離的,這種詩的路越走越窄,天地越來越小。當然,這不是我們時代詩歌發展的主流,也不會成為主流,但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

從民歌創作看,雖然受到江青之流極左的幹擾,所謂“小靳莊經驗”的消極影響,可是近年來發展不大,甚至談民歌的人也少了。但是民歌依然在高山五嶽中生存,而且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民歌作者仍在繼續發表作品,所走的路也基本上是健康的。我以為,要珍惜“四五”詩歌(其中包括民歌)的戰鬥風格和反映人民心聲的傳統。

民歌產生於民間,活在人民心裏,有著肥沃的土壤。現代不少著名詩人學習民歌,用民歌形式創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新詩發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李季就是作出重要貢獻的詩人之一。他采用陝北信天遊體寫的《王貴與李香香》,直到現在還很受群眾喜愛,前不久,《陝西農民報》還在連載。阮章競出名的《漳河水》也是民歌體。張誌民的許多詩保持著民歌風韻,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艾青、田間等詩人也寫過不少民歌體的詩。

我國民間流行著各種不同風格的民歌,從內容到形式,都是那麼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民歌很重要的藝術特色,就是口語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用群眾自己的語言,唱自己心裏的歌,聽來純樸、自然,朗朗上口,容易流傳。刻板、說教和標語口號不是民歌所應有的。我們有誌於民歌創作的同誌,要學習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民歌,要珍愛我們民族的民歌。

要研究民歌與新詩、格律詩有什麼不同,找出民歌自身的特色。民歌除其語言生活化外,還有著濃厚的感情色彩。人民大眾不會無病呻吟,生活中的東西感動了他們,他們才會作詩,唱歌,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外”。

民歌還有濃鬱的泥土氣息,沒有比民歌泥土味那麼濃的了。民歌作者紮根生活之中,寫的是自己生活中的事。看看農民詩人王老九所寫的詩,他自己是農民,用的是農民的語言,感情是那麼真切,生活氣息是那麼濃厚,不僅讀著很動人,聽著也令人喜愛。

民歌作者首先要向優秀的傳統民歌學習,同時也要研究新詩、古典詩詞。學習古典詩詞的含蓄凝煉,學習新詩的表現手法。

民歌作者,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努力創作出反映我們時代精神的好的民歌來。

一九八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