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殷殷女兒情(1 / 2)

趁召開“世婦會”契機,在巍立於京都東二環的港澳中心拜會了榮膺香港“僑友社”第八屆理事長不久的林華英女士。我與林女士應不屬陌生,彼此不僅在幾次中國僑聯召開的“僑代會”上有過接觸,而且去年還承蒙盛邀到其祖籍福建省福清市融僑開發區參觀,其間還陪同她憑吊兩年前長眠在位於溪頭村洪春陵園的慈母陳春宋老人。返京後,抑或因“情”所動,揮筆撰寫了篇拙文《那座陵園那片情》,刊發後,殊不料林華英女士及其家人讀罷禁不住淚如泉湧,居然引發出一腔緬懷逝母的兒女情懷。

這次與林華英女士晤麵沒有出於客套的寒暄,也沒有采訪式的謙恭及煞有介事,卻是如嘮家常似的展開心照不宣而又直麵主題的交談,就像陽光下的小溪必然是抖金亮銀,氤氳如端莊、熱情、開朗的林華英女士開門見山地講,她七月份曾三度涉足北京。先是應中國僑聯邀請率香港“僑友社”幾位有識之士到“東三省”考察投資環境,接著馬不停蹄地到了山東,待踅轉回京便急如星火地“飛”到福州,接著又掠影般從福州轉乘汽車於十六日準時趕到了福清。她這樣行色匆匆又不懼疲憊,是到其父母的墓地(其父林洪寬的屍骨已於去年底從印度尼西亞運回祖籍與陳春宋合葬)為她母親逝世三周年的忌日祭祀。

三年來,每當這一天,林華英無以倫比的夙願和企盼就是到溪頭村洪春陵園,來到媽媽的墓前,就像兒時撲進媽媽溫暖的懷抱,盡情享受媽媽雖然心力交瘁但也盡情傾注給她的母愛,並且期寄將這一短暫的享受成為永恒。

那年,父親突然撒手西去,對媽媽的打擊不啻於滅頂之災。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一個身居異國他鄉既目不識丁又舉目無親的女人,除了丈夫留下的過去勉強可以養家餬口的一爿店鋪,就是四個尚未成年的孩子。這樣一付殘酷的重擔對於身體羸弱的陳春宋怎麼能承受得了呢?但是陳春宋憑著母愛硬是支撐過來了,並且把林華英他們兄妹都培育成人……

林華英每次肅穆地站在陳春宋老人那用黑色大理石鑲砌的墓地前,都覺得在與媽媽進行無言的心靈溝通,於靜謐的交流中繼續得到媽媽諄諄善誘的教誨,繼續得到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切和撫愛。陳春宋經常告誡兒女,人窮不能誌短,人富不能忘義。對人要有愛心。中國是禮義之邦。作為一個血脈相承的中國人,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祖德。她常常給兒女們背誦家鄉一條俚語:“窮幫窮,親幫親,斷了骨頭連著筋。”深入淺出解析“血濃於水”的箴言。陳春宋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長子林文鏡在為之奮鬥的事業上獲得驚人的巨大成功後,不忘造福桑梓和義澤故裏,昔日彈丸之地的溪頭村如今變成了10平方公裏的洪寬工業村,由窮鄉僻壤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僑鄉重鎮,父老鄉親們的生活都提前進入了“小康”,則是以管窺蠡測!陳春宋對小女兒華英最嬌愛又最嚴格。華英年方十八歲,陳春宋就硬下心來叫從來沒有離開自己膝前的愛女肩負行囊、孑然一身,到國內來讀高中。一個女孩子,雖說是回到祖國,但周圍畢竟都是陌生的麵孔,姑且不講更大的難處,就是有個頭痛腦熱的誰會像當媽媽的那樣體察入微地噓寒問暖呢?但是為了讓女兒了解祖國,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她還是把華英這隻“小鳥”在母巢中放飛了,放飛到祖國廣袤的天宇,去搏風擊雨,去迎接閃電雷鳴,將翅膀練得矯健堅硬。華英在國內從讀高中到讀大學,從步出校門到走上教育崗位,十二年陽光雨露滋潤,十二載風風雨雨洗禮,她成熟了,也成材了。在華英身上,凝聚著陳春宋老人許多品行。她熱心公益,對人博施愛心。華英在被推選為香港“僑友社”第五屆理事長後,對“僑友社”成員的生老病死,都事必躬親,被人們稱譽為“大家姐”。在北京曾擔任過周恩來總理秘書的常任俠老教授,每當提起與他原本素昧平生的林華英女士對他的體恤,便不禁老淚縱橫。林華英是前些年間接地了解到常老教授年青時為了國家利益與日本籍妻子離散,到耄耋之齡體弱多病的景況,深表同情。於是,她每次到北京,都撥冗或去醫院或到其宅第探望常老教授,常老教授動情地說:人間有愛心在,華英女士對老叟勝親人。至於林華英在負責“僑友社”的聯絡和宣傳工作上傾注的巨大熱情,更是為人所稱道。大凡了解林華英家境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個巨富的兄長,可是生性要強的林華英不依賴哥哥,用她的話說“邁開自己的腿走自己的人生路”。不僅如此,她還與丈夫鄭成隆先生各立自己的生意門戶。她雖然在生意場上並非“春風得意”,但她說:“人生的價值貴在對逆境的體驗和勇於征服。”在華英身上,清晰地看到陳春宋老人生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