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山
1991年12月20日山西省新聞出版局任命我為山西經濟出版社總編輯,1996年7月陳宇華同誌退休後,我接任山西經濟出版社社長,直到2000年1月10日調離山西經濟出版社,曆時8年多。回憶這段工作曆程,山西經濟出版社是艱難起步的8年,是艱難探索的8年,是艱難拚搏的8年。經過全社人員的共同奮鬥,衝出困境,取得了可喜可賀的良好成績。
山西經濟出版社建社初期前3年的情況,可謂是困難重重,步履艱難。一是缺乏周轉資金。二是編輯缺乏市場意識、選題策劃意識。當時山西人民出版社負責全省教材經營,資金充足,吃飯有保證,大多數編輯不需要闖市場,可以出版協作圖書。三是缺乏稿源。作者除北京外主要是本省的。四是缺乏經營管理經驗,缺乏激勵機製。這些問題在建社後的前兩年還不算突出,隨著時間延伸,問題積累,到1994年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困境越來越艱難,已影響到出版社的生存。
1996年8月,在省出版局的領導下,社裏組織全社人員大討論,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統一思想,製定措施。經過為期兩個月的討論,製訂了《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經營管理體製改革實施方案》,邁開了全麵改革步伐。
一、轉變觀念,拚搏市場
針對協作出版過多、效益低下的問題,改革第一刀直指協作出版。1991~1995年山西經濟出版社每年出版圖書不少,有的年份超過200種,但每年的銷售收入始終徘徊不前。造成這種低效益的主要原因:一是協作出版過多,協作圖書比例占全年出版總量的9.以上;二是協作書經濟效益太低,每本收益僅三四千元。這種經營方式搞得大家既疲憊,又辛苦,一年下來隻能維持正常經營,根本談不上發展事業。為扭轉這種局麵,社裏首先提出在指導思想上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從出版作者包銷書為主向出版市場銷售書為主轉變;二是編輯從守株待兔型向主動策劃型轉變。在出版工作上,要求調整出版結構,上市圖書比例要達到7.以上,向市場要效益。要求每個編輯每年策劃3~4個上市選題。為限製協作出版數量,每年每個編輯最多使用3個書號,同時限定每個書號最低盈利。為培養編輯的策劃能力,社裏積極創造條件,組織編輯參加各種訂貨會、書市,逛書店,考察市場走勢,分析市場動態,了解讀者需求。社裏還組織編輯參加全國性的相關專業會議,了解作者科研計劃、寫作計劃及前瞻信息,開闊眼界,捕捉選題。社裏還要求每個編輯室確定兩名策劃編輯,集中精力思考上市選題。社裏還開展以老帶新的“一帶一”活動,幫助年輕編輯盡快適應市場要求。如助理編輯郭立群過去隻能接受社領導安排選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自從參加兩個專業會議後,思路大開,不僅了解了信息動態,還組回“出版發行管理叢書”。編輯室主任李肖敏、寇誌紅開發了“國際貿易叢書”,林曉靖開發了“民商法實務研究叢書”,張良瑾開發了“家庭生活叢書”,侯新院、王宏偉開發了“股票實務操作叢書”,趙建廷開發了“奔向小康叢書”,副總編李廷芝開發了“清代皇帝軼事叢書”。經過1995年、1996年兩年的積極努力,到1997年長春全國書市,經濟社上市圖書達到80餘種;到1998年西安春季訂貨會,上市圖書已達到120餘種;到1999年長沙全國書市,上市圖書供貨品種達到220多種。上市圖書的出版既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擴大了經濟社的影響。
二、追求一流,打造精品
20世紀90年代初期,山西經濟出版社是全國各省中唯一的經濟類出版社,外界對山西經濟出版社缺乏了解,就連同行也知之甚少,至於經銷單位、讀者就更不知曉。因此,給編輯外出組稿、發行員推銷圖書都帶來很大障礙,編輯組不到好稿子,發行員找不到市場。麵對這種局麵,1995年社裏提出要用一流精品參與市場競爭,要用一流精品塑造形象,要用一流精品贏得社會信任。
為打造一流精品,社裏采取了以下措施:
1.堅持連續性出版,把重點選題做大做全做強
山西經濟出版社是從山西人民出版社分離出來的,當時的最大政績、成功經驗,是策劃出版了“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文叢”,1990年以前在人民社開始出版,經濟社成立後每年陸續出版,到1994年年底已出版50餘種,其中《孫冶方選集》獲首屆國家圖書獎、《薛暮橋選集》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這套書在全國出版界和經濟理論界小有名氣,在外一提到“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文叢”就知道山西經濟出版社。借助這個影響,我們進一步挖掘選題,從1995年開始策劃出版《孫冶方全集》,經過與“孫冶方經濟思想研究基金會”反複討論,決定做大做全這個選題,除出版《孫冶方全集》外,還策劃了《孫冶方傳》、《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獲獎文集》。1998年10月《孫冶方全集》的出版得到新聞出版總署和全國經濟學界的高度評價。1998年10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孫冶方全集》新聞發布會和孫冶方經濟學觀點研討會,會上有60多位經濟學家出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國家版權局副局長沈仁幹代表總署對《孫冶方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賀,大家在發言中稱讚《孫冶方全集》的出版是中國經濟理論研究成果的裏程碑,讚揚山西經濟出版社為中國經濟理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