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緊追前沿信息,搶占第一衝擊波
建社初期,我社出版的圖書大多數屬於資料積累性的圖書,缺乏時代感、缺乏可讀性。為了扭轉這個局麵,從1995年開始我們要求編輯要有時代感,要貼近形勢發展,要傳播前瞻性的知識。社裏積極組織編輯參加全國性的相關會議和專業研討會,讓大家及時了解新信息、新動向。為配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出版了《WTO——世界貿易組織》一書;歐盟組織成立後,出版了《了解歐元》一書;為介紹亞太經合組織,出版了《APEC——亞太經合組織》。特別是為配合黨的十四大文件學習,解讀知識經濟概念,我們組織出版了《知識經濟論》、《知識管理論》、《信息經濟學》等專著。這些專著的出版不僅給廣大讀者提供了新知識,幫助讀者加深了對黨的政策理解,同時也擴大了山西經濟出版社對讀者的影響。當時這些專著都進入大中城市的書店,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3.貼近大眾生活,大力開發通俗知識讀物
圖書出版既要有高雅的理論著作,也要有通俗的、實用的大眾知識讀物,這是出版社生存的根基和主要市場。為滿足大眾圖書市場的需要,從1995~1999年,我們先後開發了“股票實務操作叢書”、“家庭生活叢書”、“民商法實務研究叢書”、“山西旅遊風景名勝叢書”、《幫農民朋友打官司》、《幫廠長經理打官司》等圖書。這些圖書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實用性強,很受讀者歡迎。這些書印數較大,給社裏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擴大了我社的知名度。
4.追求最新裝幀藝術設計,用一流的印製質量參與市場競爭
建社初期,我社圖書印裝水平低下,看上去灰乎乎一片,給人以陳舊感,缺乏競爭力。為改變這種局麵,從1995年起我社從封麵設計製作入手,在全省出版社中率先給美編室配備蘋果專用彩屏電腦,用電腦技術設計封麵,以改傳統手工繪畫,提升封麵設計水平。在圖書開本設計上盡量追求多樣性,打破單一的32開本。在內文設計上講求藝術性、欣賞性。在紙張選擇上,打破使用52克凸版紙的常規,提高用紙檔次。在裝訂工藝上,要求全部采用膠訂,拋棄鉛訂,開了山西省膠訂先河,帶動印裝設備提升,在全省印刷質量評比會上受到省新聞出版局領導的肯定和表揚。上述一係列舉措的實施,使我社產品印裝質量趕上全國發達地區水平,與全國同類產品比美,贏得廣大發行商的好評。
5.建立作者基地,大力開發一流稿源
建社初期,我社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北京,輻射麵比較窄。隨著圖書市場的發展,我們除保留原有作者外,組織編輯向經濟發達地區和改革前沿地區發展,擴大視線,尋找更加優質的作品。從1995年起,我們先後在天津、南昌、上海、武漢建立作者基地,主動走出去,深入到教學、科研第一線,向他們介紹我社的出版狀況、出版思路和特長,爭取他們給予支持。1995年10月在天津建立了以南開大學經濟係為核心,聯係天津財經學院、天津商學院參加的作者基地。1996年5月在上海建立了以複旦大學為核心,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參加的作者基地。1996年10月在武漢建立了以武漢大學經濟係、信息管理係為核心,包括華中理工大學、中南財經大學參加的作者基地。這3個作者基地的建設,使經濟社認識了一大批新作者,捕捉了一批好選題,為經濟社後來的出版事業奠定了良好基礎。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提出了知識經濟概念,我們約請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亞鈞寫作原創性專著——《知識經濟論》,以供廣大幹部學習十五大文件使用。當時我和李肖敏、寇誌紅正在上海組稿,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找黃教授了解寫作計劃,並當場簽訂出版合同。1998年6月此書出版一炮打響,在全國引起轟動,經濟理論界稱此書是新時代經濟學教科書,是我國經濟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1999年9月此書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