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本文的論述以及與同時代中國其他教育思想的比較,可以試圖為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及實踐體係作以小結。
文化守成主義的文化觀總體上體現出守成的特點:第一是文化功用觀,即文化守成主義有鮮明的文化經世觀點,認為文化可以救助當時社會的危機;第二是文化本位觀,他們認為解決近代世界西化思潮所帶來的民族危機,隻有從文化的高度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辦法;第三是文化漸化觀,他們一方麵認為世間存在著一種亙古不變的精神性真理認為,但另一方麵也認為,人們對於這種真理的認識隨著環境的不同而有一些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地加深,這個過程是一個漸漸變化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第四是文化創新觀,即文化不分國界,但在具體的中國,真正合乎理性,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應該是一種立足本民族基礎,合理吸收西方合理因素的文化。守成主義文化觀是構成文化守成主義教育思想以及實踐的哲學基礎。
文化守成主義的教育宗旨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為長遠目標,即將教育放在整個社會的範圍內作一整體定位,提出了教育的社會目標:教育救國。另一部分是教育的近程目標,即就教育行業本身而言,它應該遵循的原則:遵循教育本身規律,培養具有現代思維的高深學問的專業人才。前一目標確定了教育角色的神聖性,顯示出了教育的社會功能。後一目標則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性,顯示出了教育自身的功能。文化守成主義的教育宗旨以前者為背景,以後者為具體實踐目標,既關照了社會性,又關照了行業性,文化守成主義的教育宗旨因此而顯示出了全麵性和體係性。
文化守成主義的教育功用觀是比較科學的,基本上了涵蓋了現代教育所強調的四條內容:第一條是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第二條則強調教育的實用功能,即可以使人們將學到的東西用到實際,產生效益;第三條則是教育具有增長人知識技能的功能;第四條則指教育的道德培養功能,此為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功能。
文化守成主義的學製思想也較具特色:從縱的方麵看,他們也同意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的梯級學製模式,並以此模式構建教育體係,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務。但是在這個梯級模式中,他們的認為應該優先發展高等教育——大學教育、師範教育,甚至更高級的“研究生”教育,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普及所需要的優秀師資力量。從橫的方麵看,他們的教育思想及實踐中顯示出了應建立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的傾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齊頭並進,發揮各方麵的潛力和資源,盡快促成教育範圍的普及與水平的提高。當然,在這些形式中,文化守成主義者所最注重的無疑是學校教育的形式。
上看,有這樣的特點:第一,旗幟顯明地反對封建科舉考試,反對八股試士,但是對於經學,他們持平和的態度,即並不像時人所主張地一味廢經,而是將經“下放”到與“學”“集”等子學同等的地位,當作一般的曆史、文學、教育的材料看待,並且從經中發掘現代利用的精神內涵,使經學重新煥發了活力。第二,圍繞育人中心強調教育內容上的和諧統一,德育為先,智育為核心,以美育為推進劑。第三,在教育內容中,貫穿了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其中如梁啟超強調寫作論著應從小處著手的思想;王同維的“二重證據法”;陳垣的史學考據實踐課;陳寅恪的一絲不苟地重視引用材料的態度等,均給學習“國學”的師生們灌輸了如何用現代思維整理“國故”的思想。從他們的教育方法看,他們的最大特點可以用整體教學法這個詞來概括:第一,充分發掘學校教育的優勢,讓學生在這樣集中求學的地方和時候充分利用多種有利的資源,如豐富的圖書,最好的教師,研究的風習,科學的方法等;第二,堅持教師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這一領域的見識,引導學生走向科學研究的第一線,避免學生的無謂浪費;第三,發揮知識以外的資源,利用教師的人格力量,要求教師多與學生接觸,在接觸中感受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得到的道德上的、精神上的以及研究方法上的東西,起到全麵育才的作用等等。
總之,文化守成主義者的教育思想及實踐並不算現代教育思想中的主流思想,但他們從自己的文化觀出發,不為潮流所左右,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豐富了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教育思想,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也是現代教育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