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稱玉堂創濟寧,
大內貢品拔頭功。
萬國博覽五金掛,
百年字號馳京城。
濟寧背依梁山水泊,前俯微山四湖;地連河南、安徽、江蘇,水牽京津、蘇杭,自打京杭運河穿城開通之後,這裏就成了江北著名的水陸碼頭,商賈雲集,加以環境優美,早就有“江北小蘇州”的美稱。到了明清,它由散州複升為直隸州之後,更是成了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玉堂醬園的創始人戴阿大見濟寧州賽銀窩,生意興隆買賣多,南門口枕著運糧河,交通方便行商多,便於乾隆五十三年(1714年)在南門口買下一方寶地,開起了醬菜鋪。開店鋪講究字號,戴阿大圖吉利,按天幹地支推算,選中未時,便取名玉堂,又因他原籍蘇州,故名姑蘇戴玉堂。從此,聲震國內外的玉堂醬園便在濟寧運河岸邊誕生了。
草創的姑蘇戴玉堂隻有三間門麵,幾個夥計,除加工一點黃醬、醬油、香醋之外,多數醬菜都是從蘇州潘萬成進貨,這些純江南風味的小菜雖然色香味都有特色,但卻很難適應當地和北方客商的口味。戴阿大和他的後人們竭盡努力,慘淡經營,仍然每況愈下,到了1807年,不得不將經營近百年的醬園拍賣。當時,濟寧的大藥材商冷長連聽說之後,馬上聯合當時任兩江總督的濟寧人孫玉庭以千兩白銀買下了姑蘇戴玉堂。由於戴家賣店不賣字號,故孫冷合營後的字號改名成了姑蘇玉堂。冷長連為什麼要專找孫玉庭合買姑蘇戴玉堂呢?冷長連長期經商,1804年經商到南京時,貽誤了商機,本利賠盡,走投無路時,想起了濟寧老鄉、兩江總督(當時駐守南京)。孫玉庭不忘鄰裏,敘過桑梓之情,就為冷長連解決了困難,使冷長連絕路逢生,東山再起。如今正愁無機會報恩,聽說姑蘇戴玉堂要拍賣,冷長連從習醫中又極通釀造之道,因此,主謀合買了這家醬園。買下後,冷長連親自來醬園主事。他潛心研究,反複嚐試,吸取戴家的經驗及教訓,留江南風味之長,取地方風味之優,短短幾年,就研製出了幾十種集江南風味、地方風味之優的醬菜,使姑蘇玉堂名聲大震,味壓江南。
生意旺,靠懂行,這是冷長連經營幾十年悟出的一個道理。他選中了貼身的夥計梁聖銘,讓他八方學藝,遍求名師,三年學成後毅然將總經理的重任交付於他。這位夥計出身的梁聖銘果然有才幹,懂經營,具有好勝之心,一上任就在產品的地方化、多樣化上下工夫。單是為了製作出濟寧風味的豆腐乳,他就千方百計學習江南製作方法,仔細研究濟寧的口味,並派出其一精明夥計扮成啞巴混進江南某醬園學徒,經兩年的苦心才摸到了江南醬菜的精要。
貨不全,不賣錢。學到江南風味精要之後,梁聖銘經過幾十年努力,終於研製出了既有江南風味,又有濟寧特點的什錦、八寶、香幹、冬菜、黑醬、黃醬等小菜及金波、狀元紅、葡萄綠等露酒,使玉堂的醬菜、酒類成為江南、江北都喜歡的消費品,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汝珍也在《鏡花緣》中誇讚金波酒為天下五十五種名酒之一,色澤明澈,醇厚芬芳,乃天下美酒。
如果說梁聖銘是玉堂醬園振興的一大元勳的話,那麼,光緒元年(1875年)任總經理的陳守和則是使玉堂醬園名馳京省的主要功臣。陳守和不光是一位釀造專家,而且是一位頗懂經銷的行家。他一上任就用一兩白銀一字的高價,聘請清末著名書法家項文彥為玉堂寫下了“玉堂”兩個大字,這是融經營與藝術的結晶和廣告宣傳的傑作,把它裝飾在臨古運河的迎門牆上,水字相映,光彩照人,引得南來北行的遊人止步,成了濟寧州的一景,既豐富了濟寧的文化生活,又擴大了玉堂醬園的知名度。隻兩三年時間,玉堂醬菜的名聲就傳到了京津,傳進了皇宮,慈禧太後得知後,立即傳旨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孫毓汶、順天府府尹孫輯,速將孫家經營小菜送進宮來。孫家叔侄接旨喜出望外,立即回到濟寧精心選製了冬菜、合錦、八寶菜、醬花生仁、醬核桃仁等小菜。在店內先做成半成品,選技術高手林大鬆和一名廚師乘船進京,經一個多月邊航運邊加工,待到北京打開罐子正好光澤鮮豔、甜而不膩、鹹而不濁、脆硬適口。慈禧品嚐後連連誇道:果然味壓江南,名馳京省。當即封林大鬆為七品官銜,封廚師為禦廚師。
慈禧誇讚玉堂醬菜之後,孫家經營醬園更有了勁頭,到光緒三十二年,冷家抽出了股份,從此,玉堂醬園就由孫家獨家經營。孫靜峰親任總經理,以他的長子孫笠樵為助手,並請當時的濟寧名人李慕白、楊道園為參謀,立誌要使玉堂醬園再上新台階。
孫笠樵是清末秀才,才華出眾,能詩會賦,他和藝人劉好仁共同研製出了新露酒,並揣摩中國民間傳統心理,按照節令釀造各種名酒,如舊曆年的“合年歡”,清明前後的“滿庭芳”,六月初一(小年)的“菡萏香”,九月九的“醉重陽”,請客聚友的“宴嘉賓”。為了給飲酒者助興,還專門在商標上精印祝酒詩,如合家歡——酒以合歡,和氣致祥,椿萱並茂,蘭桂齊芳;萬國春——萬國皆友,睦鄰合歡,萬國來賓,一醉方休;玉壺冰——冰清玉潔,十裏聞香,我有旨酒,爾壽爾康……這樣一來,玉堂的名聲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