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玉堂終於得到了舉世公認:1910年,南洋勸業會上,玉堂的遠年醬油、什錦蘿卜、佳製冬菜獲優等獎章;1914年,山東第一次物品展覽會上,玉堂34種產品獲得金牌,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玉堂力挫群雄,一次奪得5枚金牌,不僅為玉堂,而且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光彩。
有這樣一句話流傳至今,“不看曲阜空有眼,不嚐醉蟹空有肚”。這第二句話中的醉蟹就是玉堂醬園的傳統產品,特別是選用日通鬥金的微山湖出產的鮮活蟹,用米酒、陳醋、茴香等原料配成流汁蟹食,讓活蟹吃飽後醉死,10天後,蟹子醉眼圓睜,鮮光油亮,肌體無損,如活蟹一般,色鮮逼真,味濃溢香,使人大有不嚐醉蟹空活人世的感歎!
玉堂醬園曆經近300年,其間曾多次因天災人禍和戰爭等因素陷入絕境,但每次都能夠東山再起,再創奇跡,顯示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同仁堂”、“瑞蚨祥”、“六必居”等老字號一樣,玉堂醬園在經營上也有其獨到之處。
首先,玉堂醬園一直遵循“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店訓。這樸實無華的八個字,道出了玉堂醬園在經營上的“真經”。曆屆東家和經理們都講究選料優質,精工細作。注意研究兄弟廠家醬菜的優點,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寧可賠本也要保證質量。如醬漬黃瓜,選料定點,黃瓜個頭均勻,一斤稱十三根,且要頂花帶刺,經上好的甜麵醬醃出油光閃閃、透綠嫩脆的成品。再如包瓜、蘑茄,要選大小均勻的馬鈴瓜和五星茄,將加工出的成品包瓜縱橫兩刀剖開,瓜的邊角翻卷,內裝的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青紅絲、桂花等,聞之醬香濃鬱,品之甜中有鹹,誘人食欲。
說起玉堂的“童叟無欺”,濟寧的民間傳說很多。一說“玉堂是一個製錢的買賣”。無論大人小孩,隻要拿一個銅錢,就能到玉堂買兩塊醬菜,再滴上幾滴香油,店員還要送出門外。當年,軍機大臣孫毓汶被當朝禦史以“既為官又經商與民爭利”為由,參了一本。孫得知後,也寫了申奏,說自家的玉堂醬園是一個製錢的買賣,便利於民。後來,慈禧太後傳見孫毓汶,聽其麵陳後,便派官赴濟寧查證,回奏說玉堂一個製錢的買賣是真,這才有了慈禧太後“京省馳名,味壓江南”的美譽。玉堂從嘉慶年間開始,製訂了“規矩牌”,“規矩牌”既有做事的規矩,也有做人的規矩,對犯錯誤的店員和工人要“砸鍋”,即開除,連大小頭目也有“砸鍋”的可能。所以,曆代玉堂人做人做事都規規矩矩,道德品行讓人無可指摘。這些商德義舉,口碑相傳,為玉堂贏得了無價的信譽。
其次,玉堂醬園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輩輩玉堂人都追求內在質量和外觀精美的統一,在包裝設計上結合鄉土民俗的傳統文化,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如適合節日飲用的“合家歡”酒,色如紅瑪瑙,酒瓶上標有詩簽,上寫“酒以合歡,和氣致祥,椿萱並茂,蘭桂齊芳”,就為過年增添了美好氣氛。玉堂醬園給酒起名,文化色彩最濃。有的以節氣定名,比如清明節前後飲用的“滿庭芳”酒,是用十裏香花釀製的。六月暑天的“菡萏香”酒,是用南陽湖的荷花釀成的,聞之清香撲鼻,飲之清爽宜人。飲了用糯米釀製的“玉壺冰”酒,就會令人想起唐朝詩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名詩佳句。還有玉堂的名酒如“玉芙蓉”、“醉仙桃”、“冰雪露”、“玫瑰露”等等,都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此外,玉堂醬園的管理體製比較科學,能夠調動經營者和工人的積極性,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代表。玉堂醬園的兩大股東及十幾家小股東不參與生產經營,而是從大夥計中選拔總經理,總經理不占有生產資本,僅作為資方股東的代理人,掌管著玉堂的經營管理、人事、財務大權。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授權經營。玉堂醬園多次發行錢票,吸收官僚閑散遊資,對外開展投資業務,擴大了資本經營等。玉堂醬園實行量才用人,各級頭目都從幹得好的夥計中提拔,櫃頭和夥計分為八級,收入差距達十多倍,體現了勞動力作為特殊商品的不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