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樹塘兢兢業業,心思全用在東興樓飯莊的經營管理上。每天清晨他第一個來到店裏,恭候師傅、夥計;晚上,一定要等大家完活兒,向各位一一拱手,道了辛苦,才肯離去。安樹塘行得端,做得正,贏得了全店上下的尊重和信服,同仁合心,生意興隆,每年盈餘四五萬兩白銀。
安樹塘在東興樓整整幹了35年。當初劉、何二位股東投資3萬兩白銀,而東興樓飯莊一年的純利就達四五萬兩!30多年來,由於安樹塘經營有方,東興樓門前車馬不絕,一派繁榮。安樹塘常說:最重要的競爭力,就是“店要好,菜先好;菜要好,料先好;做菜一分一毫不能湊合”。後來他的經營之道,被概括為“選料精、製作細、質量高、服務好”,成為東興樓創出聲譽的四大要訣。選料精。東興樓的山珍海味菜肴的主料,如燕窩、銀耳、魚翅、海參等,不少出自禦膳房,高級原料都是經理看了小、大樣才決定進貨,質地優良,自不必說,就是一般原料,東興樓的采購員都是識貨的內行,對原料的品種、產地、性能和特點了如指掌,專選購頭水的。製作細。單說炒菜的師傅,便分為頭火、二火、三火、四火等。高級菜肴必由頭火師傅掌勺,依次類推,那時,就是末火做湯的師傅,也得有十年以上的技術經驗。製作細,還體現在具體用料上。就是一個普通的沙鍋豆腐,不僅要濃湯煨,還要加上火腿、雞、蝦和玉蘭片等。
梁實秋先生在《芙蓉雞片》一文中曾對東興樓的待客之道有過細致描述。梁先生幼時侍先君飲於東興樓,因為上菜稍慢而用牙箸在盤碗的沿上輕輕敲了兩下,先君急忙製止並告訴他,敲盤碗作響,是外鄉客粗魯的表現,表示要掀桌子。在東興樓,若是被櫃上聽到,立刻有人出麵賠不是,而當值的跑堂則要扛著鋪蓋卷兒從客人麵前跑過,卷鋪蓋回家。當然,這隻是表演,扛著鋪蓋出門後又會從後門轉回來,但足以看出東興樓跑堂待客的殷勤和認真勁兒。
據說,過去東興樓對得力的骨幹都給予“人力股”(俗稱“吃買賣的”)待遇。全店140多名店員中,有30多名級別較高的骨幹有此待遇,年終按股分紅。剛進門的幼年學徒除了每月管飯,還能拿到七八元的工錢,比一般飯館的工資要高得多。因而在山東當地有句順口溜:“吃著東興樓,娶個媳婦不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