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意象連著情緒
心理能量本身是我們難以觸及的,我們能觸及的是言語、意象、行為等。所以我們做心理治療,隻能從言語、意象、行為等入手。意象對話技術就選擇從意象入手,通過調節和改變意象來改變人的心理和性格。
意象不僅僅是反映人的心理能量的狀態,意象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載體,本身就攜帶著心理能量。一個心理的衝突或者一個情結,以一個意象的形式出現時,這個情結的能量就附著在這個意象上。當它轉換為另一個意象時,這個情結的能量就會附著在新的意象上。
因此,我們要調節和改變意象,就可以調節這個意象上附著的能量。
意象對話技術就是通過調節意象來影響來訪者的深層的心理,改變心理狀態的技術。
還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喜歡用例子來說話,因為例子是鮮活的、例子是有生命的,而理論則枯燥得多。在做意象對話活動時,我總是先讓來訪者做一個想象。抑鬱的來訪者所想象的環境,經常是有很多的灰塵。實際上,灰塵就象征著消沉的情緒。用意象對話技術做心理谘詢和治療時,我們可以讓來訪者想象擦洗掉這些灰塵。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們本以為想象是由自己控製的,在想象中應該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但事實上你會發現在想象中也不是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的,他們要想象擦幹部一張桌子也不容易。往往是剛擦完了,想象中的桌子又髒了。於是,我就讓他們反複想象擦桌子。在很多次重複的想象後,想象中的桌子才可以擦幹淨。一旦在想象中擦幹淨了,來訪者會感到自己的情緒也愉快多了。在想象中擦掉了桌子上的灰塵,這灰塵所代表的抑鬱情緒也就消失了。
實際上,有很多研究表明,意象可以引起和調節情緒。[10.11]試舉一例,薩拉用實驗證明了意象能調節情緒,並且證明一個人的意象能力會影響認定體驗情緒的能力。他用視覺意象鮮明性問卷(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測量,選擇了32個低意象能力者、30個高意象能力者。結果發現,意象能力強的人在對詞做聯想時,情緒反應會更大。[12]
為什麼調節意象會影響情緒?對這個問題有許多研究,比如心理學家朗格,提出的情緒意象的生理-信息理論。[13]他認為,意象、對情境的認知、情緒、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這些是預置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意象和情緒、認知等之間本來就有關係。當你看到一條蛇,有了一個蛇的意象,而且你知道現在是在樹林裏而不是在動物園(認知),就會恐懼(情緒)、心跳加快(生理反應)和逃跑(行為)。當我們想象到蛇的時候,恐懼也就自然跟著來了,除非是我們知道這蛇在動物園中,不能傷害我們。
另一個心理學家伯納德提出,情緒本身就是由意象、相應感受、特別主題三者構成的意識經驗。因此,情緒與意象的聯係是直接的、必然的。[14]例如、恐懼的情緒是由“某個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無能為力”的意象,“被傷害”的主題和我們稱之為“恐懼”的一種感受構成的。假如意象改變為“這個生物不可怕”,恐懼自然也就消失了。
這裏應說明,“某個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無能為力”這句話隻是對意象的粗略的描述,實際上,意象中不包含這句話,它隻是像一幅心理圖畫但又不完全是心理圖畫的心理內容、“可怕的”等詞是對意象內容的命名,命名就意味著分析和歸類,這已經不是直接的情緒經驗了。嚴格地說,隻有繪畫等方式才能準確地傳達意象。但是,由於繪畫的操作困難,我們也可以用描述一幅畫一樣的形象的語言表達意象。
伯納德的這一研究揭示了意象在情緒經驗中的重要地位。在情緒的各要素中,感受這一要素是一種主觀的事物,感受本身是不可能被傳達給另一個人的;主題是最容易表達的,用語言就可以表達,但是它不太豐富,不能傳達情緒經驗中細致的成分。隻有意象,可以把情緒經驗最好地傳達給另一個人。比如我現在很憂傷,我沒有辦法讓別人直接感受我的憂傷,如果我告訴別人,我的情緒主題是“傷心”,別人知道我傷心,但是也就是知道而已,他能知道我是怎樣的傷心嗎?能體會我的心情嗎?我如果用意象就不一樣了,我可以告訴他,我的心就像一個淫雨霏霏的園林,園中沒有美麗的花草,有的隻是荒草妻妻,殘破的房子,斷了的石碑……別人也就可以多少體會到了我的心情。意象是情緒經驗豐富性的載體,如果傳達了意象,就把情緒的全部內容、全部微妙的細致成分傳達出來了。意象中包含著主題。意象又可以最有效地喚起另一個人相應的感受。
文學家是很懂得這個道理的,他們要表達一個情緒,常常是借助於形象:要表達憂愁,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表達快樂,說“漫卷詩書喜欲狂”;要表達寧靜,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江水滔滔不盡是一個意象,漫卷詩書是一個意象,而且采菊和南山也是意象。
文學家用形象或意象可以喚起和改變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也一樣。要消除惡劣的情緒,可以從意象入手。
第二節“下對下”的心理谘詢
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層麵,行為是最外的層麵;人的邏輯思維在表層,人的原始認知在深層。
人的心理的各個層麵是相互聯係的,改變任何一個層麵都可以改變整個人。
行為主義心理谘詢和治療是通過改變人的行為,繼而改變人。
認知治療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繼而改變人。
精神分析是把原發的過程變成繼發過程,把深層的情結提到表層來解決。精神分析會把意象——特別是夢——翻譯為日常思維的言語,然後解決。
簡單地說,精神分析是一種“上對下”的心理治療。治療者是理性的,是在人格的表層進行思考的,但是他要求來訪者說夢,夢是在深層的心理活動;他還讓來訪者放鬆地做自由聯想,在放鬆的狀態下,來訪者的聯想也會暴露出深層的潛意識;他也通過觀察來訪者的症狀性的行為,探察來訪者潛意識中的秘密。在這個過程中,治療者是位於上層的,而來訪者則“退行”到了潛意識中,在心理的深層中,在下麵。治療者和來訪者仿佛一起去盜墓的兩個人。來訪者是工人,要下到潛意識的墓道中,而治療者則仿佛老手,他不下去,隻是在洞口做指揮。來訪者把墓中找到的東西——雜亂的、沾滿泥土的東西——放到一個桶中,治療者用分析的方法做繩子把這些東西帶到意識中,帶到人格的表層,然後把這些清理好的東西給來訪者看,讓他知道在自己的潛意識中,都有些什麼東西。
意象對話技術和這些都不一樣。我記得一次我和同行講意象對話技術時,一個同行說,“這是‘地下’工作”。的確是這樣,我自己也把意象對話技術說成是一種“下對下的心理谘詢和治療”。因為在意象對話中,來訪者和治療者都同樣使用原始認知、使用意象,來訪者的深層人格可以直接和谘詢師的深層人格交流。治療者和來訪者仿佛潛水教練和潛水者,兩個人要一起潛入心靈的深處,同樣使用意象的語言。治療者往往不解釋這些意象的意義,也就是說,治療者可以不用總把來訪者心理深層的內容帶到表層,而可以直接在深層處理這些內容。
下對下可以做心理調節,有一個前提:在意識不理解意象的意義的情況下,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人用象征性意象傳達的信息和情緒有潛意識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解釋某一個夢或想象中的意象,這時也許我們的意識不知道這個意象是什麼意思,但是在潛意識中,我們的深層人格卻“知道”對方的潛意識是要說些什麼。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我給完全不懂得釋夢的人講一些夢,然後讓他們猜測這些夢的意義,當然,他們的猜測多數都很不準確。但是,我要求他們想象這個夢,試圖體會夢反映的情緒時,他們對情緒的判斷卻都基本準確。所以,我認為他們的意識雖然不知道夢的意義,而潛意識中他們可理解夢。
正如我們讀詩歌或小說,即使我們不知道作者的意圖,我們也一樣會被感動。因為我們的潛意識理解了它。
因此,利用象征性意象,治療者直接對患者的潛意識層次施加影響,而不必要求患者意識中理解意象的象征意義。
第三節 縈繞在心中的畫麵
偶然的一個意象,會影響一時的情緒。
那麼,一個人長時間的心境,是由什麼造成的呢?
一個人的幾乎不變的性格,是由什麼造成的呢?
在我看來,都是意象。隻不過,這不是一時的意象,而是在一個人心中,久久盤桓不去的意象。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意象,比如魯迅的心中有一個長久存在的“戰士”的意象,所以他的行為總是像一個戰士。
前麵從心理能量分析的角度,我們說心理障礙是由於心理能量的壓抑或沉溺,由於有情結。換一個角度,在心理的深層,心理障礙或者說心理能量的固結體現為意象。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心理障礙就是意象的異常。
一、人是藝術家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用一句著名的話“人是科學家”概括他的人格建構理論,科學家在其一生中總是不停地發展學說,預測事件,力求弄懂世界。凱利認為所有的人也一樣,人們提出自己的概念,提出對世界的看法,然後在生活中檢驗自己的看法,力求知道世界和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也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們的論點:“人更是藝術家。”像藝術家一樣,人在自己頭腦中不停地描畫世界。人不僅有自己的理論,更有自己對世界對人的意象。
所有的人不是僅像科學家一樣想弄懂世界,不會滿足於有一個對世界的客觀的冷靜的了解,他們還想把握世界給自己的感受。畫家畫畫不是為了製造一幅照片,而是為了同時把一些含糊不清的感受把握住。生活中我們使用象征意象,像藝術家一樣,把經驗轉化為頭腦中的意象,同時也固定了一種感受,一種情緒的色調。
人不是天生就是科學家的。為了冷靜、客觀地觀察,人們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沒有人能自發地成為科學家。但是人成為藝術家卻自然得多,兒童未經任何訓練也可以畫出令畫家驚歎不已的畫。在科學家的訓練中,要教給人本來不會的東西;而在藝術家的訓練中,除了教一些具體技巧外,主要是幫助人清除後天的東西,讓他恢複“天真的眼睛”,因為人本來就是藝術家。由此可見,人更多地使用象征意象。
我們不能否認,有時所有人都像科學家。但是,對待情緒的經驗,我們更像藝術家,帶著感受、情緒認識世界,使用可以把握情緒的認知符號——象征意象。用象征意象的認識是一種情緒化的認識。
二、意象的“代表性”
正如在邏輯思維中使用語言和概念做符號,在原始認知中的符號是意象。
格式塔派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意象“決不是對可見物的忠實完整和逼真的複製”[15],而是反映事物內在的性質的。一個意象類似邏輯思維中的概念,人們用它理解事物。
魯道夫·阿恩海姆舉例說,當我們要求被試者說出他頭腦中律師的形象時,被試者回答說:“我看到的唯一東西就是胳膊上挎著一個公文包的形象。”[16]這一意象就是此被試者心中律師的原型。這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律師的形象,而是這個人在見過很多律師後,綜合這些律師的特點,找到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形象。這個形象是一個概括的意象。
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意象的概括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的是概括水平低的、局限性的、特殊的意象,如杯子的意象、律師的意象;有的是概括水平高的普遍的意象,如“純潔”的意象、“美國式的生活”的意象。最概括的意象是關於世界的意象,關於人生的意象,我們可以稱之為元意象。由於絕大多數具體的事物、情景都和人對生活的基本感受、人對人與人的關係的基本看法等有關,在絕大多數時候,這些元意象都會出現,它們作為背景出現在較具體的意象中,或與具體意象混合。由於和具體意象的混合,我們很少看到它們本身,但是我們可以識別出變形後的它們。
如果意象類似圖畫,元意象就類似於體現某個畫家的畫的基調或風格的代表作。例如,拉菲爾畫了許多畫,內容各自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一個甜蜜、溫柔、美麗的女性形象,她在許多畫中以種種人的身份出現。拉菲爾畫的聖母像中,這一形象表達得最準確,故這幅畫是代表作。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類存在另一種“原型”,它也是以意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原型是先天的形式,是“從原始時代就存在的形式”(榮格,1997)。根據他的理論,有些事物、有些情景,是曆代的人都有經曆的。比如,每一代的人都會見到太陽,每一代的人也都會見到母親,太陽永遠是光明的,是人生命的源泉;母親也都有相似的品質。一代代的重複後,在人的心中,就會留下一個“太陽”的原型,一個“母親”的原型,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會以一個意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即所謂原始意象。比如,母親的原型會表現為我們心中的“母神”形象,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有無窮的力量,她像大地一樣,滋養和愛護她的兒女。
榮格所說的原始意象,和我所說的“元意象”是不同的,元意象主要是後天的,而原始意象主要是先天的。不過,這些意象都在我們的心中,它們輪番出現,給我們帶來種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第四節 失樂園——心理障礙的形成
從意象角度看心理障礙,基本是這樣的過程:心理障礙是消極的意象引起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異常。
心理障礙的產生過程是:1)在早期創傷性經驗影響下產生消極的意象。2)消極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極意象反複加強,或被強烈消極情緒加強,被固定強化並概括,成為一個具普遍性的意象,甚至消極的元意象。3)此元意象概括水平高、影響大,就會引發一係列其他症狀,即產生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維持的原因是:區分想象和現實的能力低,無法根據外界情況修改消極的元意象。患者會把自己根據消極的元意象對外界的想象當成真實情況。
也就是現實檢測的能力低。
我們都知道重性的精神病現實檢測能力極低[17],但是實際上,神經症等輕度的心理問題,也有現實檢測能力低的問題。
由於意象和語言屬於不同的認知係統,用語言改造意象有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