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說法屬於行為醫學的一種推論,而發病機製比它更複雜的神經病學也莫不如此。以緊張為特征的心理疾病,無論從弗洛伊德、榮格哪一家的學說來分析,都屬於內心過勞或不滿足導致的欲望與人格出現偏差的不正常狀態,是身心之間的不平衡。此“病”要點在於解決不了一個“憂”字。那些有力量使自己平靜的人,胸宇清明的人,大多沒有此疾侵擾。
癌症是當今最令人困惑的一種疾病,遺傳與環境似乎都不是它發病的確切原因。目前研究人員至少了解到,“喪失一種快樂源”會導致癌症,感情破裂失去親人以及不可代替的物質都會使人固有的抵禦腫瘤的能力降低。當識別癌細胞並對其下達自殺指令的能力喪失之後,當控製上皮細胞無限增殖的“電磁閘”失效之後,當生存環境的理化指標超出人類的解毒功能後,人隻好麵臨包括腫瘤在內的危機。腫瘤發病率的增加,說明人即使進入電腦時代仍然沒有學會很好地保護自己,包括愛護環境。今天如果有人提出“降低欲望,心地單純,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時,會被認為是怯弱與缺少進取心,愛護環境被認為是矯情,“病”便伺機而動了。而“病”了之後,人們又傾心於藥與藥品的科研進程。他們哪裏知道“有病無藥、有藥無病”的道理。病與不病本由你說了算,隻是有時你說得太晚了一些。
人會老,當然也會死,但不一定要有病。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裏莎修女一輩子與麻風病、艾滋病患者接觸,百病不侵,證明人戰勝病的能力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個人如果多一些仁慈,內心處於一種施與狀態;多一些平衡,欲望處於沉潛狀態;多一些寧靜,情緒處於和諧狀態;多一些運動,身體處於激活狀態;多一些冥想,大腦處於輕鬆狀態;多一些果蔬,胃腸處於幹淨狀態;多一些退讓,心機處於放鬆狀態;多一些遊戲,心智處於兒童狀態。那麼可稱:
“天下無病”。
至於環境汙染、砍伐森林所帶來的惡果,不隻是“病”,而是“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