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紹熙二年(1191),他在名詩人楊萬裏家,得聆一琵琶藝彈奏久已失傳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調,他虛心學習了該曲的品弦法,填詞編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後到合肥,目睹邊城一片離索,感懷古英雄之偉烈,創作了寓意深遠的犯曲(中有轉調變化之曲)《淒涼犯》。
同年,範成大已告老還鄉,薑夔應範的邀請,往訪範於吳縣(今蘇州)的範村。他賞梅遊覽後,創製了《暗香》、《疏影》兩曲獻給範。範令其婢-歌女小紅“肄習之”。音節清婉美妙,範讚賞不已,後來就將小紅贈給了薑夔。夔詩《過垂虹》雲:“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廿四橋。”即詠此事。
薑夔在吳興寄居時間較長,後期還寫了《鬲溪梅令》和擬古樂調的《角招》、《徵招》等歌曲。這些擬古樂調對我國古樂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白石歌曲的《詞引》中,可知薑夔曾對《楚辭》的“九歌”皆注律呂,琴曲亦注指法,這說明他除對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彈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參考浙江民間風俗歌曲,創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風格,寫下了騷體《古怨》琴歌,抒發他對山河破碎、身世淒涼、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歎。薑夔以他多方麵的才華,不斷地交遊和研究,卓然成家,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慶元三年(1197),薑夔將多年來對音樂的研究和意見寫出了《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呈獻給朝廷,用以議正樂典。他十分注重琴學,在《七弦琴圖說》中闡述了南宋時代的古琴宮調,提出了分琴為三準(自一徽至四徽為上準,四徽至七徽為中準,七徽至龍齦為下準),三準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轉弦合調圖,總述了取琴“應聲”之法等。這些撰著對我們研究中古音樂和古琴等樂器的演奏是有很高價值的。
兩年後,薑夔又向朝廷呈上了《聖宋饒歌十二章》,再次希望獲得朝廷采納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這些樂議和樂章直到薑夔死後十年,理宗才“詔以夔所進樂議、樂章付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音樂之官)”。
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鑒結為至交,並長期得其資助。鑒死後,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間。當寓居武康時,與白石洞天為鄰,有潘轉翁者號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詩雲:“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飽經顛沛轉徙的困顧生活後,病卒於臨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館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獲就近安葬。
薑白石一生困蹇,懷才不遇,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對他的詞調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書,論證澤注極詳,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