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楚國上蔡人。曾經跟從荀子學***王之術。公元前247年進入秦國,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因為遊說***統一六國,拜為長史、客卿。秦統一,李斯為丞相。設立郡縣製度,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書而倡導“以吏為師”。***卒,李斯隨同趙高矯詔即假傳詔書,逼迫***長子扶蘇**,而立其少子胡亥為帝。不久,李斯又遭趙高誣陷入獄,被腰斬於鹹陽之市。

代表作:《諫逐客書》,李斯入秦十年 (前237),因韓人鄭國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質疑這是企圖削弱秦國實力的陰謀,從而提議驅逐所有外來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他上書***,指陳“逐客”的錯誤。

全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取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眼,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平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全文中心:“逐客不利於秦的統一”。

第一段直截了當地指出逐客之議是錯誤的,列舉事實,說明秦之強大與客卿之功是分不開的。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千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駛駔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第二段以秦王所愛之聲色玩好為例,說明逐客之非。此為重點段。分兩層。第一層,論述***喜好之物皆自外國來,而秦不排斥;第二層,順勢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卻是重物輕人。

寫法上以鋪排為主。其次是對比。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暢幻。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第三段說明逐客適足以削弱自己的力量而幫助敵人,這對於國家來說是危險的。

寫作特點:結構嚴密。羅列眾多事實,極力鋪陳。本文論說逐客之議的錯誤,主要是讓事實說話。大自曆代客為秦國富強建立功勳,小至秦王眼前來自諸侯各國的聲色玩好,事實俱在,不由人不信。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然後以不多的篇幅說理,歸納逐客對於敵我雙方不同的利害關係.通篇幾乎不談客卿的利益,純從泰國的危亡著眼,為秦王的統一大業打算,秦王看後,幡然醒悟,立即收回了逐客之令。

在說明事實時,作者著重於正麵敘說,而略於反麵推論,點到即止、一正一反,對比強烈,是非清楚。如列舉自穆公至昭王進用客卿,終於國富兵強的事實後,隻用三言兩語設想不用客卿將會出現怎樣的後果。複如詳舉秦王從異國他鄉的珍寶聲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實,然後以簡要的語言說明秦地音樂之單調原始。如此對比設想,話語不多,卻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從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導他自然聯想到逐客之非。

本篇語言極富文采,多用對偶排比句式,詞語也極豐富,如連用“拔”、“平”、“收”、“取”、“包”、“製”、“據”、“割”等動詞來寫秦惠王開拓疆土之功.許多句子既整齊又注意變化,讀來頗有韻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