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勤儉持家 未雨綢繆(2 / 2)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如果你沒有長遠的打算,那麼眼前就一定會有麻煩。這句古老的話語,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告誡我們要未雨綢繆,不要隻看眼前利益,卻忘記了為之而奮鬥的遠景期待。

三國時期,曹操出兵40萬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修築船塢,孫權稱讚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有遠見。”於是連夜修建。等魏軍到時,船塢已修好,結果,魏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慘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成語告訴人們,凡事都得提前考慮,早作打算,否則憂愁馬上就會來到。說得更嚴重一點,有時一點小事沒考慮周全,甚至會引發災難,這並非聳人聽聞。俗話說:“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曆史上這樣的教訓太多了。小問題能造成大損失、大災難。能提早做好準備,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雖說每個人在做事情之前,都會在腦子裏有一個計劃,但有的人能看到長遠,有的人卻隻看到眼前。這就像下象棋一樣,好棋手能看到之後幾步的走法,而初學者隻能看到眼前的一兩步,這就是智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

戰國時期,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問道:“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說:“長兄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本鄉裏;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這個小故事實際上道出了《黃帝內經》裏說的醫術的三種境界:“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治欲病”、“治已病”固屬不易,但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難做到的莫過於“治未病”,這大概相當於防患於未然,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孫子兵法》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孫子兵法》曰:這種高明的善於打仗的將領打了勝仗,既顯不出智謀的名聲,也看不出勇猛的武力,因為他取得勝利是無疑的。

“扁鵲”和“孫子”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病情在沒發生之前就已經圓滿解決了,病灶被消除了,遏製了病情的發展;戰爭造成的人員和物質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能避免戰爭造成的災難,沒發生戰爭就取得了勝利,這真是莫大的功勞,這就是未雨綢繆。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說: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對手稱帝。但他後來沉湎於音樂戲曲,寵愛伶人(舊指戲曲演員),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曆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