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譯文”聽信婦人挑撥之言,傷害自己骨肉親情,哪裏配做一個大丈夫呢?
“解析”從事理上來講,父母骨肉跟妻妾比起來,當然是父母骨肉為重,妻妾為輕。夫妻之間能夠和好,這固然是一家之樂事,但是,如果隻為了夫妻之間的感情,而傷害了父母骨肉之間的感情,這就違背天理了。
要知道,當人呱呱墜地的時候,嗷嗷待哺的時候,便尿不分的時候,自己的妻子在哪裏?當時能夠養育自己、撫養自己、照顧自己的隻有父母,所以相比起來,父母之恩德遠遠超過妻子。當然,對男人而言說妻子,對女人而言說丈夫,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輕重要識別,怎麼能夠有了妻子,反而虐待、薄待自己的父母?這哪裏能夠叫做人子?這哪裏能夠叫做大丈夫?妻子的話語有時聽起來很甜美,甜言蜜語,很容易聽入耳。父母的教訓往往是直言逆耳,聽起來不太入耳;但是真正有理智的人心裏明白,父母對兒女那是真心,那是無條件的嗬護與慈愛,遠遠超過了配偶的那種愛心。所以,為了妻子而薄待父母的罪業就重了。世間人如果對父母不能夠盡心竭力奉養,隻是敷衍了事,沒有真正的恭敬心,表麵上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可內心裏卻是陽奉陰違,沒有真心孝敬,這已經是罪不可赦了,更何況是因為寵愛妻妾而悖逆父母,那更是罪加一等。
在《感應篇彙編》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劉建德的妻子很凶悍,劉建德對他妻子無可奈何,處處怕老婆,處處都隨順。
有一天他母親病了,他妻子不但不精心照顧,而且還提出要把他母親送到尼姑庵裏。他母親不願意去,劉建德也無可奈何,還是聽了妻子的話把母親送到了尼姑庵裏,派了一個婢女去服侍,結果他母親悲憤而死。臨死前大罵不孝之子:“我死了之後一定向閻王老爺訴訟,治你們的罪。”母親死了之後沒幾天,劉建德的妻子突然發病瘋狂,大叫著說:“我不應該把婆婆趕到尼姑庵裏去了。”過了兩天,這個妻子就死了,死的時候遍體青紫。又過了兩天,劉建德也發狂了,說:“我劉建德聽了妻子的話,悖逆母親,現在也遭報應了。”結果也是暴死了。兩個人入殮之後,有一天突然天雷巨響,兩個棺木都裂開,屍體在裏頭發臭了,那個臭味,數裏之外都能聞到。
所以《孝經》上講,“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這是講到世間王法,對於這個不孝的罪,懲治也是最嚴的,古時候都是這樣。這是講陽間的律法,陰間的律法更是這樣,那種逆子逆婦,得到的是暴死、雷擊的報應。所以,當人們看到這些報應的事例,怎能不警醒自己,引以為戒。
從心理上來講,“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是要人們存天理,滅人欲,這才是真正的丈夫。“聽婦言,乖骨肉”都是理不勝欲,天理戰勝不了人欲,才會出現這種行為。
《感應篇彙編》裏麵還有一個故事。
古時候,文安縣有一個居民娶了一個妻子,這妻子長得很美,但是很凶悍,對她的婆婆非常地厭惡。每次丈夫回來,她都向丈夫哭訴婆婆怎麼樣虐待她,其實都是背後講她婆婆的壞話。這個丈夫聽了之後,對他妻子說:“你老是說母親虐待你,那這樣吧,你先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母親去盡孝,讓四鄰都知道你對婆婆很孝順,但是婆婆是很虐待你,然後我們再說母親的不是,這樣大家也就沒話可說了。”這個妻子聽了之後就滿口答應,於是就對她的婆婆盡孝了。這一個月來,那真的是晨昏定省,侍奉床前。一個月過去了,先生問妻子:“咱母親待你怎麼樣?”妻子說:“哎呀,其實母親對我挺好的。”又過了一個月,妻子說:“現在今非昔比了,婆婆跟我相處得很好。過去都是我的錯,不但不好好侍奉婆婆,而且還在你的麵前說婆婆的壞話,以後再也不敢怠慢婆婆了。”
文安縣的一個居民都能夠想辦法教化他的妻子轉惡為善,作為真君子大丈夫定是要真心孝養父母,把持天理公道,轉化家庭矛盾,和諧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