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事物發展到它的巔峰,就必然走向衰落,這是曆史慣性。也許會有所謂長盛不衰的事物,但把它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看,它一樣會走向衰落,隻是來的早晚不同。1967年P5車型把羅孚品牌推向了最高峰,遺憾的是衰落緊接著就到來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現在普遍把矛頭指向了英國政府。1955年英國汽車產量為124萬輛,基數並不低,但到了1968年英國的汽車產量卻隻達到了222萬輛。反觀從廢墟起家的日本,從1963年到1968年的5年間產量從100萬輛猛增到400萬輛。那麼為什麼英國的汽車廠不提高產量呢?主要因為英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造成了本國的汽車產業無利可圖。
二戰結束後,政府對自己汽車工業實行關稅保護,由於這一原因,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努力多次受挫。最終英國政府對外做出了妥協,取消了關稅壁壘。英國的汽車工業雖然沒有麵臨本質上的動搖,但卻開始麵臨外國產品的競爭。從1952年起英國開始實行分期付款賒銷政策,但英國是個進口國,為了改善國際收支平衡,英國政府經常會采取降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限製國內需求鼓勵出口的政策。從1952年到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因而造成國內需求起伏不定。英國的汽車廠家因為摸不準國內需求的脈搏都不敢貿然提高產量。比如1961年英國汽車廠的生產能力是300萬輛,而實際隻生產100萬輛。在英國的汽車轉向出口的時候,英國政府卻在60年代末出台保英鎊的政策,這就使得英國汽車出口無利可圖。在內需和外需都疲軟的情況下,英國汽車工業的產量和銷量隻能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這樣就影響了英國汽車業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劇了英國汽車工業的落伍。
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式,英國的汽車廠開始走向聯合。1968年,利蘭(Leyland)汽車集團成立。在利蘭集團中,羅孚、凱旋(Triumph)和捷豹合並。在本來是一個不錯的態勢,英國政府為了支持國內汽車企業,開始實行減稅促進消費的政策,但沒想到這卻是對英國汽車工業最致命的一擊。衰落的英國汽車滿足不了消費者猛增的消費需求,價廉物美的日本車卻乘機蜂擁而入,從次,英國的汽車工業就在也沒有了還手的餘地。1977年,為了挽救利蘭公司,在MichaelEdwardes爵士的領導下,利蘭開始與日本的本田合作,在英國開始生產本田汽車。
日本是靠造廉價車起家的,利蘭和日本人的合作本來是想靠製造經濟型轎車從而迅速崛起,但他們卻沒有想到,這個做法讓他們丟掉了英國汽車的最後一張王牌——品牌。1986年,GrahamDay爵士開始領導利蘭公司,他賣掉利蘭旗下諸多子公司,比如捷豹。羅孚被英國航空買下,所有出品的新車都可以使用羅孚(Rover)標誌。原本想靠羅孚的品牌拉動消費,但實際卻大大抵消了羅孚的品牌價值,羅孚從女王座駕變成了隨處可見的經濟型轎車。
英國航空在掌控羅孚公司6年後將其賣給寶馬公司,寶馬公司曾經試圖恢複羅孚的高檔品牌價值。於是相繼有羅孚75、羅孚25和羅孚浮45型問世,在他們的身上能清晰地找到寶馬的痕跡。不久寶馬發現,羅孚的品牌號召力並不一定強於自己的寶馬7係列,引進越野品牌LandRover又讓自己虧損嚴重,隨著皮舍茨裏德的下課,寶馬對羅孚徹底失去了耐心,於是LandRover被賣給了福特而“羅孚”倒貼給了英國鳳凰財團,與另外一個古老的英國跑車品牌MG共同成立了MG-Rover公司。
羅孚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嗎?希望還沒有。最近聽到的消息是英國人正在力圖恢複這個已經100歲並象征帝國榮耀的品牌,但也很難說這個品牌在什麼時候會被再次出售。但不管誰掌控這個品牌,隻要仍能看見羅孚車在跑,對愛車人來說,還是能感到一些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