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 懷念艾蕪(2 / 2)

是的,艾蕪的個人日常生活是異常簡單的。但他的人生追求卻是堅持不懈、永無止境的。一九二五年秋天開始的第一次南行,他寫出了那本著名的《南行記》。後來,一九六一年國慶後至一九六二年春、一九八一年二至四月,他又第二次、第三次南行,續寫了《南行記》的“續篇”和“新篇”。艾蕪魂牽夢繞的那些人和事啊,那些日也想夜也想、每時每刻都難以舍棄的兄弟姐妹,那種無法割舍的深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依然抒寫不盡,追求不止。因為,這裏有他的無盡的情感依托和人生追求啊!

艾蕪的這種追求,在他進入老年以後,仍然沒有絲毫衰減。從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四年間,我在編輯他的兩本書的過程中,更深深地認識和理解他的這種不懈追求的情感和信念。他從年輕時南行經曆的深刻體驗,以及後來幾十年與工農大眾的血肉相連、情感相依,他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艾蕪》卷中,自然選入那些深含情感的篇章,在《春天的霧》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及修改過程裏更深沉地體現了他的情感和追求。

《春天的霧》的生活內容和作家構思都是在“文革”前以“階級和階級鬥爭”為綱的那個時期,他寫成則是在“文革”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前後兩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現實中,顯然作家應該以新的思想觀念去重新認識和剖析以前那個時期的人物和故事,編輯看了初稿,提出了很多重大的修改意見。那時,艾蕪已經進入老年身體衰弱的時期,但他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要進行反複認真的修改呢?作為責任編輯,心裏實在非常猶豫和不忍,當時曾經十分誠懇地提出由我們編輯來動手修改定稿。而艾蕪卻執意要自己動手。艾蕪對整部作品大多重新修改,不少章節進行了大的變動,刪除總計約二十萬字,不少篇章還做了重新改寫。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艾蕪對書中的人物、故事有著多麼深厚而不忍片刻離棄的情誼,特別是他對基層勞苦大眾那種融彙入自己全身血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一心一意地盡全力完成這部作品,顯然是艾蕪一生藝術追求和人生信念的充分體現,是他身上富有勞動人民勤勞、淳樸的精神品格的鮮明特征。隻有具備了這種強烈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品格,才能做出那種超越常人的不朽業績。

所以,每當懷念艾蕪的時候,我自然想到,今天,我們這些還在人生旅途跋涉行進中的後輩,應該特別珍惜艾蕪這種高尚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追隨他的足跡,學習他的精神。

艾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永遠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