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散文同樣具有"魯迅風",他的許多散文、雜感,都是反映時代,同時也是超越時代的。他的早期散文多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來象征時代的苦悶,如《霧》、《虹》、《叩門》、《賣豆腐的哨子》、《嚴霜下的夢》等,言簡意深,引人思索。稍後,他的視野倏忽打開,"悲觀頹喪的色彩"消滅了,而以"蘇生的精神"和"堅定的勇敢"來麵對現實,呼喚"大雷雨"的到來。如《雷雨前》、《黃昏》、《沙灘上的腳跡》、《天窗》等,都是用富於象征色彩的意象,昭示自己走出憂鬱,充滿樂觀主義的信念和希望。他自己對《雷雨前》和《沙灘上的腳跡》的喜愛,甚至超過了再後來的《白楊禮讚》和《風景談》。《雷雨前》昂揚的基調,直令人們想起高爾基的《海燕》,"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吧!讓大雷雨衝洗出個幹淨清涼的世界!"
茅盾還是用文字對社會生活進行素描寫生的高手,他對生活的體察細致入微,散文速寫下的富於時代特征的社會生活場景豐富多樣,而又精當準確。正是由於茅盾肯在散文速寫上下功夫,有著驚人的文字素描的本領,才在小說的畫布上繪製出了有廣泛社會時代背景的大幅油畫。他的許多散文速寫,不論篇幅短長,幾乎可看成是他為大油畫打下的小畫稿,像《故鄉雜記》、《鄉村雜景》、《香市》、《交易所速寫》、《歸途雜拾》、《蘭州雜碎》等,都是這樣的篇什,從不同的側麵反映時代的社會與人生諸相。雖是小畫稿,卻同樣能看出茅盾驚人的藝術感覺和卓越的把握生活素材的能力。
茅盾從沒放棄鬥士散文的"利劍",抗戰時期,他更是用這枝筆去畫民族戰士的英姿,勾勒漢奸們醜惡的臉譜,"喊出了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同胞的憤怒,也曾經申訴著四萬萬同胞保衛祖國的決心和急不可待的熱忱。"《風景談》和《白楊禮讚》稱得上是鬥士散文裏的藝術精品傑作。他用白楊樹這象征的詩意的意象,以廣闊的自然景物為背景,"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曆史的那種精神和意誌。"《風景談》是在黃土高原的奇麗景色上,生動地剪影出農人和戰士的形象,一位山峰上挺直了胸膛的小號兵和一位麵向東方雕像一般荷槍的戰士,他們兩個幻化成"民族的精神化身","那便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
茅盾的隨筆雜感類文字不多,但議論的精到,諷刺的入骨,筆鋒的犀利,一樣呈現出鬥士散文遒文壯節的風采。《佩服與崇拜》、《戀愛與貞潔》、《狂歡的解剖》、《不是恐怖手段所能懾服的》、《雨天雜寫之一》、《談鼠》等,都有著魯迅式的雜文鋒芒,言微旨遠,發人深剩
茅盾是內蘊豐厚的語言大師,其用字的精微、形象、詩意,言隨意遣,渾然天成,不見圭角。他的語言看似平淡不驚,卻獨具辭豐意雄的姿色韻味,文炳雕龍,流成蘇海韓潮的情致浩氣,是中國現代散文寶山中不可多得的連城之珍。
不知眼下能否稱得上大時代,人們目濡耳染之所得,莫不是目迷五色的文學冷拚、熱狗之類,快餐文化成為時尚,文學功利主義粉墨登場,鬥士風骨被棄如弁髦。這個時候讀茅盾散文,倒有了岩居穀飲的味道,似乎鬥士散文反成了隱士的專愛。這樣的隱士當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