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簡淡遠的孫犁散文(2 / 2)

孫犁的為文之法,為人之道,其實可以用他的一句話來歸結——“作家永遠是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的衛道士。”他認為,“主觀方麵,即作家的素質、修養和努力,是藝術家成功的主要規律。”所以,他特別強調讀書對於作家的重要:“文化修養,是成為作家的基矗沒有很好的文化環境,不認真讀點書,是不能成為真正的作家的。”

孫犁生平除了愛書,沒有別的愛好。晚年作品,也是讀書隨筆類散文居多,且寫得頗有風骨,自成一格。而他隻是淡淡地說:“我隻是覺得,我老了,應該說些切實的話,通俗易懂的話。在選題時,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時,要直話直說,或者簡短截說。”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簡短,卻意蘊彌深。“及至老年,我相信,過去的事跡,由此而產生的回憶,自責或自負,歡樂與悲哀,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會欺人的。”我想,他在為文上甚至刻意要像歐陽修一樣,“自然、樸實,加上藝術上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見重於當時,推仰於後世。”

對作家來說,有什麼樣的性情,成就什麼樣的創作。孫犁說自己“餘性孤僻,疏於友道”。平易、誠懇,與世無爭的性情,使他推崇“道德文章的統一,為人為文的風格統一,才能成為一代文章的模範。”所謂作家之德,就是為人要坦率真誠,有高尚的道義,在逆境中潔身自好。這在已經常常文不如其人,人不如其文的今天,尤顯出了可貴。

在談到散文創作時,孫犁認為,寫小說、詩歌和報告文學都可以多產,“惟獨散文這一體,不能多產。”這是因為“第一,散文在內容上要實;第二,散文在文字上要簡。”因此,他看不慣“近來我們的散文,多變成了‘散文詩’,或‘散文小說’。……文章題目,多如農村酒招,華麗而破舊,一語道破整篇內容。散文如無具體約束,無真情實感,就會枝蔓無邊。”

孫犁極不讚成散文即是“鬆散的文章,隨便的文體”的提法,認為隨筆“和散文並非一回事。”而且,散文的生命,亦不在加強“詩意”。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古代的散文,其取勝之處,從不在於詩,而在於理。它從具體事物寫起,然後引申出一種見解,一種道理。這種見解和道理,因為是從實際出發的,就為人們所承認、信服,如此形成這篇散文的生命。”

他始終認為,“凡是偉大的作品,它本身就顯耀著一種理想的光輝。這種光輝,當然是創造它的藝術家,賦與它的。這種理想,當然來自藝術家的心靈。……理想、願望之於藝術家,如陽光雨露之於草木。藝術家失去理想,本身即將枯死。”

孫犁仙逝,好比文壇倒下了一棵參天大樹,但他卻以文人的純潔心靈和高貴精神,聳起了一座不朽的文學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