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道·悟道·求道(1 / 2)

——讀《聽老子講道》

據《史記》載,老子原住周地,後見周衰敗,從《山海經》與《穆天子傳》得到靈感,離周西去,行至大散關,在關令尹喜的懇求下,著《道德經》(即《老子》一書)。至於老子的貌相、性情如何,則是語焉不詳,無以考據,隻能從文字的背後想象出一個智者神仙的樣子。但這並不妨礙鄒牧侖以“小說”筆法寫《聽老子講道》,形式上已是先居其妙。

說實話,我至今對老子其人其經,都還是不“可道”而“無名”的。若“可道”而“有名”,或許“道”亦是“無道”了。在我真正懵懂地閱讀《老子》之前,我接受的是那個一貫被譽為是帶了宗教色彩的“修道德”、“自隱無名”避世隱士的道家祖師爺,而非範文瀾所說的中國古代“傑出的無與倫比的偉大哲學家。”

我想,老子的受眾群不外乎四大類:進道觀拜他老人家的信徒,《道德經》是求正果的神仙書,雖然也未見得就真能讀懂;缺乏古文修養和哲學知識的俗眾,非白話寫就的5000字堂奧無窮的文言,毋寧天書一般;像拙如我者,知“道”個似是而非就敢憑興趣胡亂猜度的“士”人,那是一個難解的文學的思想文本;再有就是深得“道”裏,又出於“道”外,並“道”出個“理論”來的學者作家。

鄒牧侖自然當屬後者,他以一人之力,連著三書《聽老子講道》、《〈道德經〉旁說》、《伴孔子周遊》,且都充滿了真知灼見和思想智慧的光芒,學問之“道”,實屬難得,令人感佩。他是在以今人之口,敘說著老子難解的“可道”之“道”,幫著讀者領悟老子的“可名”之“道”,來尋求“道”之何以為“道”。“道”在老子嘴裏,是深奧難懂的,經鄒牧侖一說,就變得淺顯直白。

《道德經》一書是以“道”為中心所展開的生命哲理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道路,“是萬物所萌生的途徑,”“是自然存在的道路”。因此,宇宙間天地萬物人世,“道法自然”,各有其道,各守其道,各循其道。“透過一切生物的表麵意義而直透生命之本質,透過所有事物的表層現象而深入事物之本原,是一切大道的根本法所在。”“所有那些表麵看上去冠冕堂皇的理論,都產生於人類對命運的無可奈何,都淵源於思想和智慧的廢墟之中,都是生命的正常渠道被堵塞之後的副產品。”“人類的終生辛苦勞碌和努力奮鬥,甚至由人類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智慧、知識以及進步和繁榮,都純屬徒勞無益之舉,它們除了製造出一些令人頭暈目眩的現象之外而於生命本體之提高無絲毫幫助。”“愈是在人們眼睛中充滿奧秘、秘密、神秘和神奇的事物之中,則愈市與人類生活脫離甚遠,而至高和至真的道理卻往往蘊藏在最普通的事物之中。”

老子的思想,若脫離了《道德經》裏現成詞語的述說,似乎會顯得剝離,諸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少思寡欲、清靜無為。“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致虛”、“守靜”、“觀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仿佛沒有其他更有說服力的詞語可以替代。但如果總是以“道”本身來論“道”,又顯得太虛而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