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勝境麥積山(1 / 3)

太古時代,伏羲生於天水東北麵的成紀,與女媧由兄妹結為夫妻,衍生人類。他們發明網罟,改革婚配,創造書契,製作樂曲,分部而治,始畫八卦……曆來被奉為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之首。天水原名上邽,古屬雍州,秦時為隴西郡,漢代始置天水郡,西晉起稱秦州。傳說發明創造了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和算術的黃帝軒轅氏就生在上邽軒轅穀。《山海經》載:"帝生軒轅之邱。"。天水這羲皇故裏真可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聖地。

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境內石窟寺遺存連成一線,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我國四大名窟的麥積山石窟就聳立在黃金路段的東端,位於天水東南45公裏處秦嶺山脈西端的群山之中,因狀似農家積麥之垛,故名"麥積山"。宋《天平廣記》載:"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裏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單從相貌上看,敦煌莫高窟像個大智若愚、潛心修行的苦行僧。我曾懷著朝聖的心情站在三危山上,沐著朝陽的金輝,遙望對麵與莽莽平沙融成一體的這位老僧,說不清是單薄的衣衫不勝晨風的侵襲,還是見著高僧半羞怯半激動的心情讓我瑟瑟發抖。及至他凝著眉撩開衣袖的一角,我便像個幼稚園的孩子,跑到夢幻般的佛教藝術寶庫中去癡戀迷醉了。比起久居浩瀚荒漠、外表顯得土氣的莫高窟,麥積山真像一位秀外慧中、坐定參禪的比丘尼,慈祥、溫暖,胸懷錦繡,神情是那麼的舒朗、輕鬆。見到她,我心裏沒有半點緊張,倒覺得似曾相識,早有約定,一下子親切了許多。想想一定是他們周圍的自然環境使然。莫高窟洞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低矮的斷崖上,遠望幾乎是被掩埋在沙丘之下,尤顯得莫測高深。而麥積山崛立於蔥蘢蒼綠之中,"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功?"(五代《玉堂閑話》)

莫高窟是卓然枕在漫漫黃沙之中,孤高、冷漠,又倨傲。這茫茫沙原上的精靈,在你剛剛觸碰它生命肌膚的那一瞬,就會令你激動萬分,震撼了整個身心,曆史和文化便一下子在你的血液裏激活起來。從此,你的生命裏也便帶著它,永遠無法丟掉。而且,你會鬼使神差地尋找它壯麗神秘的生命,盡管這生命是屬於大漠的,驃悍豪放,有時還會粗豪地壓得你喘不上氣來。

麥積山則是悠然、閑散地兀立於山野林間,顯得天資聰慧,也就多了幾分儒雅、秀逸和從容。你甚至會覺得它有點漫不經心。其實,它也傲氣十足,十分清高,那山壁南崖,梯雲鑿道的洞窟,錯落有致,密如蜂房,再加上一峰突起的山勢,那份超凡脫俗的氣度一樣會震懾了你的神經。隻是它沒有莫高窟那樣壓迫你,但它那靈秀奇絕的神韻你忘的了嗎?

這裏沒有空曠淒冷的荒漠,而是茂林修竹,流水淙淙,一派田園情調,以其秀麗的風光贏得了"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夏日晴空,站在七佛閣上憑欄極目環眺,山巒綿延,鬱鬱蔥蔥,近處田裏有耕牛犁地,遠方村落騰起炊煙,與白雲作伴。遊目騁懷於佛地,心中也有一尊佛呢。佛在山中立,我在佛中生。真到了佛我兩忘的境界。清風拂過,泛起鬆濤的漣漪,與斑駁的竹影交輝,一首多麼蒼翠的樂曲。醉然於這詩情畫境,有什麼塵間俗事不能忘懷呢?有什麼人世功名非得係掛於胸,不能超脫呢?麵對芸芸眾生、世俗紛爭,還有什麼不能使你以一顆慈悲喜舍的心叫生命透明呢?願佛度我。

若站在山腳,仰望這鑿山而修,千崖萬像,轉崖為閣的麥積山,你分不清是繚繞的雲朵在淘氣地戲弄山尖,還是這有靈性的石山正在雲霧裏坐禪。我想,大概位列秦州勝境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便由此而來。麥積山在我國名窟中可謂風景獨秀。

從今天的天水,我無法想象古代這裏是怎樣金戈鐵馬的烽煙。渭河穀地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天水自古成為軍事要衝,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秦便是從天水發跡,曆經十二公才東遷至雍(今天的陝西鳳翔)。等到絲綢之路開通,地處東西南北交彙的天水,更成了群雄逐鹿之地。諸葛亮兩出祁山,攻取天水,蠶食雍涼,東圖中原。公元231年,諸葛亮輕揮羽扇,在天水木門設伏兵,射殺魏將張郃,大敗司馬懿。我正是從《三國》最早知道了天水這個地名,但倘若沒有麥積山的召引,我一定不會專為來尋古時征戰的塵煙。

十六國戰亂,倒使中原的香火興旺起來。不論官吏、百姓,崇奉佛教者日眾,當然原本隻是為求得連天烽火中的片刻寧靜和超脫。這一來,高僧就成為各國競相"迎請"的國寶。為"迎請"鳩摩羅什,382年,前秦符堅發兵七萬,西攻龜茲。羅什在涼州(今天的武威),講經十六年,401年又被後秦姚興"迎請"到長安,奉為國師。麥積山便在這時開始鑿窟造像,雖晚於莫高窟,卻比另兩個兄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分別早了幾十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