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男孩——塑造出一個男人來(1 / 3)

初讀美國詹姆士·杜布森博士所著《培育男孩》一書封底上廣告語“我們有了培育男孩的實用指南”,忽然覺得,我們仿佛已經生活在了無窮盡的“指南”之中,而且是從生到死,門類齊全:教你如何生一個健康寶寶的《懷孕指南》;進行親子教育的《育兒指南》;迎接初潮、度過青春期的《少女指南》;建構兩性關係的《婚姻指南》;提高做愛質量的《性交指南》;直到料理後事的《喪葬指南》,應有盡有。做飯要看《烹飪指南》;升學必備《考試指南》;打官司,得了解《法律指南》;學車考本子,離不開《駕駛指南》;新買了一架高技術含量的數碼相機,得先翻閱《使用指南》;要學點實用的人生哲學,還需借鑒《厚黑指南》……我不禁想問,沒有“指南”,我們真的會找不著“北”嗎?

很多時候,“指南”確實不是可有可無的。單拿《培育男孩》來說,作者杜布森博士是一位擁有開業證書的心理學家,也是一位婚姻、家庭和兒童問題的谘詢師。全球每天有2億人通過17種語言4200多家電台收聽他的廣播講座。讀過了書我意識到,他擁有如此眾多的受眾,全在他“指南”的真知灼見是來自他自己的培育經曆、感受和許多社會學調查的分析依據。它有理由成為所有承擔將男孩培養成為好男人這項富有挑戰性工作的人士的必備參考。

《培育男孩》同時也是在教我們怎樣做父母,特別是如何做父親,因為其行為舉止對男孩的性格形成極為重要:“如果你經常發火、侮辱妻子,你的孩子就會對母親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樣的不尊重態度。如果你經常喝酒過多,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染上酗酒和吸毒等習慣。如果你口出髒話、吸煙或與同事打鬥,你的孩子可能也會學你的樣兒。如果你自私、吝嗇、亂發脾氣,在下一代身上你也會看到同樣的表現。”

因而,成年人首先要理解我們自己的性別身份,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孩子就會對他們是誰感到雙重的困惑。“對孩子采取接受的態度,然後去尋找那些使你的男孩具有個性和潛力的獨特品質。撫育他、培養他、給他充足的時間,讓他充分發展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

科學證明,是荷爾蒙睾丸素這個“壞小子”使男人具有了競爭性、攻擊性的欲望和行為。消除隱患的方式當然就是像宮廷中那樣讓他們成為太監,以使其對皇室女性失去興趣和欲望。但男人的消失絕不意味著女性的福音。從生化和解剖學上分析,“男性身上的睾丸素為女性的10—20倍之多,他們更有可能去追逐財富、權力、名譽和地位,因為在他們的體內就湧動著朝這一方向奔騰的力量。”而男人的血清素比女人的低,扁桃體又比女人的大,是這男性神經生理學的三要素一起決定了男性的氣質。這是上帝設定好的程序,不可更改。

當然,無論男孩女孩,在培育上都不該遵循什麼即定的範式,因為由統一模具加工出來的是機器,而不是活的生命——人。女孩有比男孩好的31條理由也好,男孩有比女孩好的47條理由也罷。其實都需如一句俗語說的,女孩要有女孩樣兒,男孩要有男孩樣兒。

但問題是那是個什麼樣兒?這始終困惑著為父為母者。有父母從小把女孩按照假小子來培養,長大以後,於颯爽英姿中透出須眉丈夫氣,倒獨有一番女人味。但若把男孩按照小姑娘來培養,成年了,渾身上下柔弱無骨,再操著一口娘娘腔,人們會覺得他在性傾向上出了問題。令女權主義者耿耿於懷的是,她們認為男女的性別歧視在孩童階段就顯露出來了,為什麼男孩就得玩卡車,女孩就得玩布娃娃?我倒覺得這是過慮了,男女的性別差異是與生俱來的,女孩氣不會靠玩玩卡車就跑到九霄雲外去。

首先,父母的愛對男孩是至為重要的。“許多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相信,他們不為自己的父母所愛,被同齡人所仇恨或不尊重。其結果是產生一種自我憎恨意識,這種意識往往是暴力行為、吸毒、亂交以及自殺的前奏。它解釋了為什麼男孩和女孩會去做那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毫無意義的行為,諸如割破自己的身體,用利器戳傷肢體,從頭到腳文身,吸食危險的毒品,把自己與死亡、性反常、窮凶極惡畫上等號。”杜布森博士列舉了大量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比如,“在過去40年裏,他殺和自殺的比率上升了500%。我認為,許多殺死自己和別人的青少年都曾受到心靈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