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需要用愛來撫慰孩子,別叫他們的心靈受傷。對父母來說,盡量避免讓孩子在年幼時受暴力文化的影響。媒體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向孩子傳授了對待折磨者的錯誤方法。這正是杜博士寫作本書的動因之一,他看到一些男孩正在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有許多因為暴力、吸毒、性亂及其他形式的反叛行為而承受著情感的壓力。家庭解體對孩子,尤其對男孩,具有破壞性的影響。“我們要在我們的男孩身上樹立得以永遠發揚的性格:自律、對權威的尊重、對真理的服從、遵守工作道德,以及對耶穌基督的永不動搖的愛。正是對這些目標的追求促使我完成本書的寫作。”
通過研究顯示,各個年齡的孩子,都有一種內在的與自己父親連接起來的需要。而在父親不在家或父親不參與照料關心的情況下,受損失最大的是男孩子。“今天的男孩之所以陷入困境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家長,尤其是父親注意力分散、工作過度、筋疲力勁煩惱不斷、不關心孩子、吸食毒品、離婚分居,或者幹脆無力應付。”換言之,就問題男孩來說,關鍵在於父親的不參與和不關心,其結果是母親承擔更多的責任來填補空位。而母親沒有作過男孩,對於怎樣帶大男孩,認識和想法比起父親是模糊的。當然,同時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沒有男人的影響和指引,男孩同樣會健康成長。
母親生育了男孩,父親則造就了男孩。這需要做父親的尤其要擔當起培育男孩的責任。杜博士批評了許多男人在結婚時抱有的錯誤想法,以為妻子會成為其啦啦隊長,照顧好孩子,且不會要求什麼回報。他們認為自己最大的、或許惟一的責任是掙錢,是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哪怕它需要自己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另一方麵,女人的假設則是,她們的婚姻將是一次奇妙的浪漫經曆,她們期待的是燈光燭影下的晚餐、雨中漫步、夜晚推心置腹的交談。這兩種期望都是幻想,在碰碰撞撞幾年以後最後將發生衝突。工作狂男人和灰姑娘女人常常互相毀滅。
杜博士以為,對單身母親來說,培育男孩可是件麻煩事。再婚形成的混合家庭,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男孩尋找男性氣質影響的問題。作為母親,付出努力為男孩尋找父親的替身是必須的,他可以是一位叔叔、鄰居、教練,或音樂指揮,或學校老師,不斷地讓男孩置於這樣的男人的影響下。因為對男孩來說,一味地模仿自己的母親是不健康的。
男孩要學得太多了,以前是教他學得要像個紳士:要懂得尊重甚至保護身體不如自己強壯的女孩;和女孩一起走在街上,要走在靠近汽車的外圈;上餐館時主動給女孩開門,幫她們把衣服掛好,或是指引座位;在正式場合,當一位女士離開房間或座位,或當她回來時,應主動起立。……然而,隨著家庭地位的削弱和缺乏充滿愛心的父親,以及60年代後期出現的性解放運動和激進的女權運動,今天的男孩/男人麵臨著困惑,有些已經無所適從了。它帶來了新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因為,或許女權主義者會將那“傳統”的男性氣質,連同她們認為“女性遭壓迫的所有標誌”包括胸罩一起扔進垃圾堆。可男人總不能因女權主義者的存在就把男性氣質的紳士風度也當垃圾扔了吧,那或許才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男孩天生具有競爭和冒險精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行為。因而,杜博士對孩子能自己約束好自己持保留態度,他認為這雖然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目標,但它很少是自發形成的,需要由人去教。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還是要進行有效的和充滿愛心的“管教”:男孩需要規矩,需要有人監督,需要我們教化。在這方麵缺乏的男孩,會在青春期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甚至再也不能完全恢複。所以,一方麵要有時間對孩子表示支持、體貼和愛心,這可以加強兩代人之間的聯結關係。另一方麵,也需要對孩子進行管教,甚至給予處罰。有的父母隻知對孩子采取鼓勵態度,卻忽略了他們身上不負責任或蔑視違抗的態度,未能教他們明白行動是會帶來後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