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生財之道嗎?(1 / 2)

傅光明

我剛過五歲的女兒有一天很認真地對我說,“爸爸,我要開一家‘藍貓’專賣店。”我問她幹嗎。她說,“我要掙錢,買大房子。”我開玩笑說,這事兒現在不用你管。你現在的第一要務是在成長中學文化。有了文化才能掙錢。女兒的嘴向來厲害,她對我的大道理不以為然,進而又問,“什麼是文化?有文化就能掙錢嗎?”我對她說了一句有點繞脖子的話,“有文化不一定就能掙錢,可沒錢也得有文化。”沒想到女兒竟不依不饒,“光有文化沒有錢,多沒意思啊!還不如光有錢呢。”從女兒的靈牙利齒,我領教了她也許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思維的銳敏與犀利,這無疑來自於她周圍環境方方麵麵的影響。但我在自得於女兒繼承了我的遺傳基因之餘,也困惑了。因為,我周圍生活所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現在人們的價值觀似乎已經把財富,特別是物質財富,變成人生成功的硬道理了。擁有財富似乎正成為許多人人生的惟一。

什麼是文化?我為此特意查了《現代漢語詞典》,按它第一條詞義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若可以將此解釋當真理來理解的話,它的意思是,光有物質財富的闊佬,並不算有文化。而僅僅擁有精神財富的窮光蛋,或可稱得上有文化。但它並不保證,擁有精神財富,一定會隨之擁有物質財富。具體到某一個人身上,他的文化非得是他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尤其要看重他的文學知識、藝術修養、教育品質與科學思想的程度是怎樣的。簡言之,一個人光有錢,不算有文化。而一個人有文化,也不一定有錢。但文化不是物質貧瘠的代名詞,文化人也不能窮兮兮的。現在的一個時髦詞是“知本”意思是以知識為資本,文化可以成為生財之道。又一個與時俱進的提法是,文化可以產業化。即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然後兩個加在一起就等於文化了。但不知道,這種簡單的換算公式是否管用。我覺得,文化可以成為生財之道,卻不能僅僅把文化當成生財之道。按照時尚的觀念,靠文化發財致富也是天經地義的。但我想,問題的關鍵是,你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是創造了文化,還是糟蹋了文化。

其實,現代人都最怕別人說他沒文化,因為他感覺那比罵他一句髒話還難受。被人罵一句,或許還覺得自己有文化,不跟人一般見識。可要是被人說了沒文化,那分明是人家先瞧不起你了,心裏便比吃了隻蒼蠅還惡心。所以,我們現在有必要異常認真地讓文化泛濫,把什麼都貼上文化的標簽,真好像讓人覺得進入了一個泛文化的時代。你看,什麼酒文化、食文化、性文化、服飾文化、汽車文化、網絡文化、廟會文化、社區文化、娛樂文化、影視文化……等等。好像周圍的一切,無一不帶上了文化色彩,凡參與其中,就有了文化似的。

我在許多地方見過大同小異的“文化廣潮,夏天最是熱鬧。每到華燈初放,這裏便開始了人頭攢動,有不怕生痱子、跳交誼舞的中青年男女;有濃狀豔抹扭著秧歌的老年婦女,時有偶爾客串的老頭子;有光著膀子喝紮啤的糙老爺們;有一刻也閑不注奔跑打鬧的小孩子;有賣各種風味小吃的,也有賣零七八碎雜貨的。既像廟會,又像是趕集。說這就是文化,我總覺得有點牽強。如果硬把這貼上文化的標簽,它也算不上是文化創造,而是文化消費。

上下班的路上,我常觀察有車一族,以須眉濁物居多,姑且不論大本學曆以下的,單挑那些從臉上的斯文勁兒透出有文化模樣的。他們駕車時常旁若無人地叼著煙卷、打著手機,在路口遇到塞車,如狼似虎地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顯不出半點紳士的文化涵養。說他沒文化是罵他,可說他有文化,也隻是在汽車文化的旗號下消費汽油而已。

以前人們似乎還想不起來給住在屋瓦之下,起名叫“家居文化”。足不出戶,跟家裏呆著,就有文化了,多好。我特別留心注意過這樣一個普遍之極的現象,在大多沒有實行現代物業管理的居民樓,家家戶戶享受著精裝修出來的“家居文化”,但把樓道撇在了文化之外。似乎哪天樓道也貼上文化的標簽,那份肮髒會自動消失似的。

我在大雜院裏生活了30多年。這大雜院可不是一般的院落,它是明代的禦史衙門,“文化”前邊足夠有資格再加上厚重的“曆史”二字。現在,這個院子還沾了奧運的光,要恢複舊貌,院子裏二十來戶人家正忙著搬遷。院裏的公共廁所要靠人用桶打水衝,我從小到大不知提了多少桶水,也許用水量都夠一個小型水庫了。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後,每次回去看父母,幾乎都不忘衝廁所,好像衝廁所成了一種懷舊。而幾乎每次,都是院裏一位看著我從穿開襠褲長大的高級工程師,與我一起衝。他今年該已滿80歲了。一次,我們倆調侃說,隻有我們這一老一小兩個教授衝廁所。我無意標榜自己有文化,隻想說明,文化遠非僅僅是一個概念。它還體現在人類行為的方方麵麵、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