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王村銅柱(2 / 3)

後來我才知道,“伏波將軍”就是東漢的馬援。“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就是出自馬援之口。此人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平定隴西叛亂後,封為“伏波將軍”;征服“交趾”(五嶺以南一帶的統稱。漢置交趾郡,專指安南北部之東京州),又立銅柱以表功。後來,“武陵五溪蠻反”(這裏指的就是湘西了),馬援已經80多歲,仍然由他率兵征討。我想,這就是青朗灘附近建有“伏波將軍”廟的來由吧。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馬援也稱得上當時的一條硬漢,他最後果然死於軍中,雖然沒用“馬革裹屍”,也算實踐了自己的豪言壯語,被漢皇追封為“新息侯”。馬援這位曆史人物在我國南方乃至越南北部的名氣是很大的,美名也罷,罵名也罷,我在桂林的“王城”、“伏波宮”遊覽時都聽到過關於他的故事。在河內也見到武征、武側廟,祭祀他們與“伏波將軍”打仗的英雄。這都是曆史了。新中國把“鎮南關”更名為睦南關,是曆史新的一頁。

其實,兩千二百年前(比馬援還早四百來年)的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就已經在征“百越”(五嶺以南少數民族部落的統稱)了。我去桂林北麵的“靈渠”參觀遊覽,那裏有座“三將軍”廟,祭祀的實際上是修建“湘桂通津”偉大運河的三位工程師。此中也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當時,秦王朝的大軍正在嶺南作戰,急需大量供應糧草,而山路崎嶇難行,必須打通水路。第一位工程師提出了個偉大的設計方案:湘江和漓江都發源於桂林北麵的興安縣境內,湘江北去人洞庭湖,通長江;漓江向南流(下遊稱桂江)入西江,再向東流,與北江、東江相彙,為珠江。隻要開鑿六十華裏運河,將湘江和漓江的上遊溝通,運送糧草的船隊便可暢行無阻了。我說這位工程師偉大,他的設計方案偉大,是因為這個工程實際上溝通了我國長江、珠江兩大水係,在沒有現代鐵路、公路交通的情況下,打通內河航運,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在統一全中國的兩千多年的曆史中,都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郭沫若先生將靈渠與長城相提並論,“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可惜的是,這第一位工程師無法解決湘、漓二江高達數丈的水位差,竟然被那“焚書坑儒”的暴君下令殺掉了!第二位天才的工程師在人類文明史上首先發明了用多級“陡閘”升降水位的方法,使往來船隻得以載重通航(兩千年後,第一位歐洲的工程師,在開挖蘇伊士運河時,突然發現紅海與地中海的水位差高達十多米就嚇跑了。後來,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運,包括我國今天的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都是采用這種“陡閘”升降水位的方法解決船舶通航的),然而,這第二位天才的工程師由於未能按期完工,又被暴虐無道的始皇帝下令殺掉了!第三位勇敢的工程師臨危受命,終於完成了這項偉大的靈渠工程,並且上書請求給兩位前任“平反昭雪”,在暴君下令,隻給他一人重獎,不肯承認錯殺兩位前賢的情況下,他悲憤交集,拒絕受獎--這是“抗上”,是要殺頭的--第三位勇敢的工程師隻能以自殺的方式相抗爭了。

從這三位偉大工程師的遭遇中,不難看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才幹、勇氣和悲慘的命運。不難看出“焚書坑儒”者利用知識分子、又嫉恨知識分子、殘殺知識分子的霸道加王道。不難理解我國封建社會的超長穩定和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當然啦,具體而言,也不難看出“秦皇漢武”用兵嶺南、開拓疆界的雄心壯誌,以及運送糧草的焦急心情。

拉拉雜雜,“旁征博引”,繞著圈子寫了許多之後,請允許我言歸正傳,回過頭來再說說那根一丈二尺高、五千斤重的八角青銅柱吧。

在馬援征服“武陵五溪蠻”700年之後,我國進入“五代十國”封建政權頻繁更替的混亂時期,53年間,中央政權更換5個朝代,另有“十國”殘餘政權割踞。在這中央政權軟弱無力的多事之秋,“武陵五溪蠻”又造反了--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秋,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與常德、沅陵交界處,暴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戰”。土家族首領、土司王彭士愁率“蠻兵”萬餘人,與楚王馬希範的“官軍”打得不可開交。

湘西,有兩個概念,一是從地理位置上講的湖南省西部,範圍較大;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範圍較小。我國曆史上的封建王朝,民族政策搞得最好的是“盛唐”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更多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們,都是從“大漢民族”的觀念出發,歧視少數民族,稱之為“番”、“蠻”、“夷”、“狄”等等,王村那千年銅柱上就鐫刻著“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使之“歸明王化”的字眼。而湘西的地名,諸如永順、永定、保靖、懷化、靖縣、綏寧、新寧、安化……就連北京郊區也有懷柔、順義、王化這樣的地名嘛,說穿了,這都是封建統治者軟硬兼施兩手政策的紀錄。“綏靖”就是鎮壓,你“順從大義”,而且“永遠順從”,“永遠安定”了,我也可以施行“懷柔”政策,使你“懷而化之”,“安而化之”。“化”這個漢字非常厲害,“徹頭徹尾,徹裏徹外”的改造曰之“化”,對你“教化”,使你“同化”,用“王法”和“王道”把你“化”了!

顧名思義,這些地方在曆史上都發生過不順從“王法”的事情,經過討伐,才“永順”了。隻可惜我沒有精力去挖掘這些故事,更沒可能在一篇短文中描寫這麼多故事。

所謂“武陵五溪蠻反”,我也僅僅知道武陵山脈斜貫湘西北部,這一帶還有辰溪、蘆溪、河溪、靈溪、潭溪、羅依溪、石堤溪……究竟是哪“五溪”?沒作考證。至於造反的“蠻王”,王村銅柱上倒是刻寫得明白,就是土家族的首領、土司王彭士愁。

“溪州之戰”打得慘烈,“蠻兵”擊斃了楚王派來討伐的“決勝指揮使”廖匡齊;“官軍”放火燒毀許多山寨,並於水中投毒,將“蠻兵”逼人深山,進退維穀,雙方議和。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楚王馬希範下令鑄造此青銅柱,銘文記述這次戰役的經過,議和的條件和當事人的官職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