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銘文,令人啞然失笑。我看土司王彭士愁也狡猾得可愛,他以“率五姓首領,歸蒙王化”這樣的空頭支票為條件,換得楚王馬希範的冊封,不但名正言順地當上了溪州刺史,還獲得楚王的許多允諾,“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業……”也就是說,他獲得了永遠不納徭稅租賦,不抽溪州兵丁,官軍不得隨意進入溪州管界等特權,從而奠定了彭氏土司900年小王朝的基礎。
楚王得到的,卻是鐫刻在銅柱上一首冠冕堂皇的頌歌:“昭靈鑄柱垂英烈,手執幹戈征百越。我王鑄柱庇黔黎,指畫風雷開五溪。五溪之險不足恃,我旅爭登若平地。五溪之眾不足憑,我師輕躡如春冰。溪人畏威仍感惠,納質歸明求立誓。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孫兮萬千春。”
關於這首頌歌的頭兩句,“昭靈鑄柱……征百越”,王村銅柱銘文一開始就有說明:“我烈祖昭靈王,漢建武十八年,平征側於龍編,樹銅柱於象湧。其銘曰:金人汗出,鐵馬蹄堅,子孫相連,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慶,胤緒綿遠,則九九百年之運,昌於南夏者乎?”前後對照,可想而知,這“昭靈銅柱”正是“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打敗武征、武側之後豎立的那根表功銅柱。
由於我參加過湘西剿匪,對於王村銅柱銘文中多次提到的“溪州”和“五溪之險”相當熟悉,這次又遊覽了奇峰林立的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武陵源風景區(也是故地重遊,隻不過當年顧不上欣賞風景罷了),因此,我敢斷言,這首頌歌中說的“五溪之險不足恃,我旅爭登若平地”純屬吹牛皮。
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兵鎮壓“武陵五溪蠻反”時,對這“五溪之險”倒是說過幾句真話。他兵阻壺頭山,進退兩難,士卒水土不服,大多病倒,馬援本人也是憂病交加,吟出一首《武陵深》:“滔滔武溪一何深,飛鳥不渡獸不臨,嗟哉武陵多毒淫!”這“毒淫”指的是山嵐瘴氣,我們剿匪部隊也曾領教過的。
王村銅柱銘文共2100多字,後來,宋朝又加刻帶官銜的人名400多字。
字形方整,如顏柳體,深得書法之妙,鐫刻工藝也屬上乘。通讀之,不難看出,曆史上這場“溪州之戰”,雙方實際上打了個平手,“蠻兵”求和,反而得了許多實惠,“官軍”則取得名義上的勝利,“凱旋”撤退。而且,這根銅柱還起到了楚王(他是後晉天子的諸侯)與土司王劃定疆界的“界碑”作用。銅柱最初立於沅陵的烏宿,後代幾經遷移(往西邊遷移,為了縮小土司王的領地),北宋的官軍還一度將銅柱搶走,又被土司王彭仕羲用被俘的51名宋兵和1800副械甲換回來,可見他們多麼重視這“永免徭賦”的條約和“界碑”呀。目前銅柱存放在王村的“湘西民俗風光館”內,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供遊客參觀。
王村在酉水北岸,水北曰陽,西漢的酉陽縣城就設在這裏,它是個有2000年曆史的古鎮了,交通方便,沿江有五華裏長的青石板小街,隨坡就彎而建,忽上忽下,頗多情趣。小街兩旁,商店、酒家、旅館、貨棧、手工作坊林立,是個繁忙的水陸碼頭,物資集散地。酉水又名酉溪,唐代在此設溪州。後晉楚王冊封的(世襲)溪州刺史、統治溪州近千年的彭氏土司王的駐地老司城,就在王村以北十餘華裏的司河邊。曆代土司王常到這繁華的古鎮遊宴駐足,王村因此得名,反而沒人再叫它酉陽了。電影《芙蓉鎮》以王村為外景地,增色不少;但是,有人倡議將王村更名為芙蓉鎮,那就太淺薄了。鎮上開了一家“劉曉慶米豆腐店”,可惜那米豆腐做得實在難吃。
在結束這篇“懷古遊記”的時候,還須說說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這三顆明珠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它已是蜚聲中外的370平方公裏的大公園,聯合國認定的自然保護區。其曆史風貌是怎樣的?明朝萬曆年間《慈利縣誌》說這裏是“九州以外,聖人聽其自然,不勤於遠,不受其貢”的“南裔荒服之地”。但這話是虛偽的。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永定(大庸市,現名張家界市)土司王聯絡“九溪十八峒土民”反明,朱元璋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兵進剿,激戰於百丈峽(現在最壯麗的景點之一);又於洪武十八年、二十二年連續討伐。最近出版的《大庸文史》記載,“明代數十萬大軍的腳步,踏寬了張家界的羊腸小道。”“自明初至民國告終,絢麗多姿的張家界一帶,多次淪為血水橫流的戰場。”其間,國民黨軍隊整旅、整團地攻打張家界就有3次。
曆史就是這樣的。從秦始皇“伐百越”以來,包括諸葛亮“七擒孟獲”,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綏靖”與“懷柔”的兩手來對付“蠻夷刁民”,其實許多都是“不服王化”的少數民族部落。弄清了這一點,對於國民黨軍隊1948年還在湘西“剿匪”的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不服他統治的就被視為“匪”嘛。
另一方麵,真正的土匪也是必須剿滅的。《大庸文史》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家界成了土匪的天下,他們打家劫舍,攔路行搶,捉人勒索,當地百姓紛紛外逃。”這種殘害百姓的土匪,欺壓農民的地主武裝,與國民黨軍隊相勾結,“官匪一家”,接受“國軍”留給的槍支彈藥,由國民黨特務指揮,妄圖在湘西建立“反共根據地”的匪幫,的確被我人民解放軍剿滅了。而且,我軍是通過發動群眾,建立農會,進行土改,建立人民政權,團結少數民族,依靠湘西人民,共同“拔匪根”--徹底鏟除了孳生土匪的社會根源。現在經濟建設欣欣向榮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能說明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偉大。
張家界著名的景點黃獅寨、腰子寨、老鷹岩,當年都是易守難攻的土匪老巢,我軍進剿時,在槍林彈雨中攀援那懸崖峭壁,也有不少戰士流血犧牲。雖然今天的導遊小姐已不熟悉、或不需要再講解剿匪故事了,但在我這個老兵心裏,自然美景與英雄故事永遠共存。是民族團結、國泰民安的中華盛世,造就了這片人間仙境般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