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節 年羹堯遇“伯樂”成大業(1 / 1)

年羹堯(?—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清朝名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五十七年,任四川總督,辦理鬆潘軍務,為清軍入藏驅逐準噶爾軍提供後勤保障。

六十年,任川陝總督時遣師擊敗青海郭羅克部。功進一等公。清廷根據他的建策,加強了對青、甘地區的治理。後遭世宗猜忌,三年十二月(1726年1月)被責令自殺。著有《治平勝算全書》。

年羹堯幼時頑劣成性,不肯好好讀書,動不動就毆打老師,誰也教不了。家裏先後為他請了三個教師,全被他打跑了。他父親年遐齡當時任兵部主事,有權有勢,誰也不敢得罪,所以再沒有人肯去他家教書。年遐齡很憂慮,就張榜招師。很長時間,沒有人應聘。

一天,有一位年近六十歲的老者突然來訪,表示願意應聘教書。年遐齡說:“感激先生美意,不過我這孩子十分淘氣,你可要嚴加管教啊!”

老先生說:“我已有耳聞,試試看吧!”於是,老先生就在年府住下了。年遐齡選定吉日,讓年羹堯拜了老師。按規矩行完師生大禮,小羹堯就跑開了。第二天上學,他沒有來,隻顧在花園裏運土澆水,栽花種草。老先生並不找他。

就這樣過了三個月。一天,老先生關起門,一個人彈起胡琴來。忽然,年羹堯推門而入說:“先生,我願意學習這個。”老先生說:“你還是到外邊玩去吧,學這個幹什麼?”小羹堯不肯去,說:“我就是要學這個。”老先生便教他自己學習了,我也沒有什麼可以教他了,讓我告辭吧!”年遐齡再三挽留,先生不肯,以千金相贈,不受。

先生說:“如果公子日後有了大的成就,難道隻值這一千金嗎?老夫因為空懷絕技,無有傳人,所以不遠千裏就教於先生府中,並不是貪圖贈金啊!”

年羹堯受到老者的教育啟發,書越讀越多,越學越有趣,越鑽越深透,終於熟讀五經四書,滿腹經綸,胸懷韜略。康熙年間他中進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撫,授總督,定西將軍,曾率軍平定西藏叛亂和青海羅布藏丹津叛亂,封一等公,晉升太保。

好馬要有好馭手。如果沒有高明的老師,相信年羹堯的這些才學都會大打折扣吧!這就證明了導師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我們應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誨,培養自己各方麵的能力。

1723年10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青海局勢頓時大亂,西陲再起戰火。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初,戰爭的最後階段到來,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地橫掃敵軍殘部。在這突如其來的猛攻麵前,叛軍土崩瓦解。羅卜藏丹津僅率二百餘人倉惶出逃,清軍追擊至烏蘭伯克地方,擒獲羅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軍頭目吹拉克諾木齊,盡獲其人畜部眾。羅卜藏丹津本人因為化裝成婦人而得逃脫,投奔策妄阿拉布坦。

這次戰役曆時短短十五天(從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軍縱橫千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犁庭掃穴,大獲全勝。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