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問樵夫(1 / 1)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天聖進士,累官知製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歐陽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眾,官居高位,但卻非常注重虛心向別人求教。每寫完一篇文章,他必先“草就紙上、粉於壁,興臥觀之屢思屢議”。其作品《醉翁亭記》用字精煉,文辭優美,被人們傳誦至今,而此文就曾得益於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好友智仙和尚在琅琊山上為其建造了一座亭子,歐陽修取名“醉翁亭”,並寫下《醉翁亭記》一文。文章寫成後,歐陽修抄寫了很多份,命人貼到外麵,希望行人幫助他修改和提意見。

看到文章的人都紛紛讚賞歐陽修的文采。這時,有一個砍柴的老樵夫說他這篇文章有點太囉唆了。歐陽修於是為老人再次誦讀此文,虛心請老人指教失誤之處。他剛開始讀:“滁州四麵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老樵夫認為囉唆的地方就在這裏,說道:“我砍柴時站在南天門,大豐山、烏龍山、白米山,還有花山,一轉身就全都映入眼簾,四周都是山!”

歐陽修聽後忙說:“言之有理。”隨即他將這幾句修改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的開頭。

歐陽修具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從砍柴老樵夫的話中吸取益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旁人一句不經意的提醒或者意見,就能夠讓自己茅塞頓開,衝破束縛自己思想的繩索。

歐陽修在《辭副樞密與兩府書》中雲,嘉祐五年十一月奉製命授樞密副使,“學為應用之文”。這裏的應用文是指公文文體。

他在同一年的《免進五代史狀》中自述為得功名事無用之時文,得功名後,“不忍忘其素習,時有妄作,皆應用文字”。“文字”即文章,這裏的應用文指實用文章。可見,歐陽修是從文體形式、實用性質兩方麵來明確應用文概念的,他已把應用文當作獨立的文章體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