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辛棄疾笑納尖銳詞(1 / 1)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存詞六百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其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一生愛國憂民,滿懷著抗金興宋、收複山河的遠大抱負,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氣壯山河的詞作。他的詞作,不僅是鼓舞人民奮起抗金的號角,也是南宋詞壇上的扛鼎之作。然而,在這盛名之下,辛棄疾仍然以謙恭的態度,聽取各方麵對他的詞作的批評,修改自己的詞作。

1204年3月,南宋朝廷委任辛棄疾為鎮江知府。力主抗金、飽受打擊的辛棄疾,晚年出山,雄心猶在。他一麵派人到金國偵察虛實,一麵準備招募沿江士兵渡江北伐。在鎮江的日子裏,他多次登臨北固山,北望揚州,眺目江北,吟詩填詞,抒發自己壯誌未酬的英雄情懷。

一日,他在北固山頂多景樓上,眼觀滾滾東去的江水,目睹腳下這塊英雄的土地,回首幾十年艱難曲折的人生,不禁感慨萬端,寫下了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詞作草成之後,辛棄疾感到盡抒肺腑,痛快淋漓。這天,他乘興邀請了鎮江的名士才子到北固山多景樓聚會,一方麵以文會友,聽取大家對這首詩作的評價;一方麵以詞抒懷,喚起大家的抗金激情。

宴會開始之後,辛棄疾即命歌女打起手板,吟唱這首《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一曲唱罷,不少人淚流滿麵。詞人豪放的情懷,蒼勁悲涼的呐喊,重重地激蕩著每一個賓客的心。

正當大家沉浸在詞的意境之中,還未來得及拍手叫好時,辛棄疾又連連向大家鞠躬致意:“兵不厭詐,詞不厭改,還請各位名士發表高見,指教棄疾!”

但這話卻贏得大家眾口一詞的稱讚。這個說:“辛公此詞,有感而發,可見辛公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那個說:“大宋詞家,蘇辛並稱,見此佳作,名副其實。”

辛棄疾見大家滿口稱讚,仍舊謙遜地說:“棄疾草草成篇,多有瑕疵,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正在這時,忽見小將嶽珂從座位站起,大聲說:“辛大人詞雄千古,自成一家,晚生不敢妄議。不過這首詞用典太多。開篇用的是三國吳帝孫權的典故,接著‘人道寄奴曾住’用的是南宋武帝劉裕的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用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濤,最後用戰國時越國的老將廉頗結尾。短短百字中,四處用典,給人以掉書袋之感。”

滿座賓客見嶽珂對這首好詞大膽指責,都不禁愕然相視。可辛棄疾聽了這麼尖銳激烈的批評,卻是滿麵笑容。他端起一杯酒,送到嶽珂麵前,大聲讚道:“好眼力,好眼力,你一語中的,尖銳地指出我寫詞的老毛病、壞習慣,可敬,可敬!來,老夫敬你一杯!”聚會結束之後,辛棄疾回到住處,反複琢磨嶽珂的批評,多次修改了這首詞作。

月盈則虧,器滿則覆。麵對世人的稱譽,辛棄疾還是抱著謙遜的態度向眾人請教,在接受別人的批評時,仍保持著謙恭謹慎的態度,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