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死後葬於明孝陵。
朱元璋當了紅巾軍主帥後,一直攻無不克。這次他又率領義軍打下了徽州。他手下的大將鄧愈便向他推薦說:“大帥您不是一向想求訪賢士嗎?我聽說,在徽州一帶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朱升,他住在休寧這個地方。此人飽覽經書,非常有才氣。大帥何不訪求他一次呢?”
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立刻就帶著鄧愈等人前去探訪朱升。鄧愈帶路,一行人很快就來到了朱升的住處。朱元璋下馬親自去輕叩柴門,不久,一位老人走了出來。朱元璋馬上抱拳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莫不是休寧名士朱升?”老人打量了朱元璋一番,見他氣度不凡,戎裝佩劍,身邊還有兵士,料定他可能是紅巾軍的將領,便回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將軍尊姓大名?”鄧愈在一旁說:“這是攻克徽州的紅巾軍主帥朱元璋。”朱元璋馬上接道:“我本來是個平民,可是當權者殘暴無比,欺壓百姓,這才舉起義旗的。聽說先生是有名的學士,今日特來拜訪,並叩問大計。”
朱升聽說站在麵前的竟然是赫赫大名的朱元璋,不禁大為感動,連忙把朱元璋一行引進屋內。
在通過對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和國家大事的談論之後,朱元璋發現朱升談吐不凡,對問題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覺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誌,頗有將帥氣度。兩人不由覺得相見恨晚。
朱元璋問道:“以朱老先生之見,當今天下之勢,我該如何行事才好?”
通過談話,朱升已經揣度出來,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壯誌,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見,大帥想成大業,要遵循三句話,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記此三條,元帥可成大業。”
朱元璋聽了,連聲讚謝說:“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練兵馬,積蓄實力,獎勵農耕,積有食糧,諱露鋒芒,勿早樹敵!先生見識宏遠!”朱元璋回去之後,按照朱升的三策去做,勢力不斷擴大,終於推翻了元朝,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忘朱升的功勞,請他去朝中做官。因為朱升年老,朱元璋還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禮節,對他關懷備至。
短短的九個字,帶來的是大明王朝的建立和黎民百姓的幸福安康。朱元璋的成功源自他懷著一顆謙虛和不恥下問的心去做事。我們在敬佩他這種良好品質的同時,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元至止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決意北伐,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紀斯民”的口號。1368年正月,北伐軍進占大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四月占領開封,平定河南,同時攻克潼關。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見孤城難守,於是帶著後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至正二十八(1368年)正月,四十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於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經過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漢人終於重掌政權,做回了自己的主人。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南京明孝陵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於此。
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寢的形製。依曆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製和模式營建的。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後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後諡“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後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曆時三十餘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