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下篇李時珍遍訪民間得真知(1 / 1)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38歲時被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李時珍在此隻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明朝的時候,醫生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被排到所謂下九流的行列裏。人們既需要醫生,又看不起醫生。李時珍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從小繼承父業,畢生鑽研醫道,直至成為一位聞名天下的大醫學家。

大約在他 35歲的時候,李時珍發下宏願,決心重新修訂醫學名著《本草》。為實現這一理想,李時珍在10年苦讀的基礎上立誌要再行萬裏路。他知道,人人皆有專長,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行萬裏路的過程中,每到一地,他就向當地的農民、山民、漁民、樵夫、獵人、藥農學習,向他們請教。凡是遇見不懂的知識、沒見過的事物,他都虛心請教,認真記錄,從而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寶貴資料。

有一次,李時珍走到一處驛站已非常疲乏了。一些往來於驛站之間的車夫們正聚在一起,見到李時珍便熱情招呼他坐下。見到李時珍疲憊的樣子,一個車夫從眼前剛熬好的一盆湯中盛了一碗,端給他說:“來,吃碗解乏湯試試。”李時珍端過碗來一喝,微甜,略帶清香,急忙問:“這湯是用什麼熬的?叫什麼?治什麼?”車夫們笑著告訴他:“這是用叫鼓子的旋花熬的湯。這種草藥能治療筋骨損傷,保護筋骨,解除疲乏。”說罷,一個車夫還拿了些粉色的旋花給他。李時珍聽罷,興奮得跳了起來,連忙把車夫們的話一一記錄下來。李時珍由衷地感謝這些車夫老師!

還有一次,李時珍來到河邊,給一位漁民治過病之後,漁民們盛情地招待他吃了一頓海鮮。餐中的一道魚菜吃起來味道鮮美,一問才知道是“河豚”。李時珍立刻就想起了“舍命吃河豚”的諺語。看來隻有知道河豚味美無比,才會懂得為什麼有人寧願舍命也要吃河豚了。但是為什麼吃河豚要“舍命”呢?李時珍非常謙虛地一一向漁民們請教。漁民們告訴他:“吃了河豚的脂油,會使人舌頭發麻;吃了河豚的子,會使人肚子發脹;吃了河豚的眼睛,使人眼睛發花;吃河豚不得法,還可能送命。”李時珍就是根據漁民們的這些經驗,總結出了“油麻、子脹、眼睛花”的順口溜,告誡人們,吃河豚千萬小心,以防中毒。

每到一地,李時珍都要到當地的製藥作坊,向製藥工人詢問一些藥物的製作方法,請教製藥的一些技術問題。

李時珍就是這樣時時學習,處處拜師,生活在大自然的課堂裏,生活在群眾的智慧海洋裏,不斷武裝自己,不斷獲得真知灼見。他踏遍了大江南北,訪問了上千人,閱讀了800多種醫藥典籍,記錄了大量珍貴資料,寫下了幾百萬字的筆記。經過反複修改、校對、整理,三易其稿,曆經 27年時間,在他61歲時,一部劃時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終於問世了。

這個故事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對李時珍不恥下問、嚴謹求知精神的肯定和讚揚。這也說明,要獲得知識,就必須像李時珍那樣勤學好問。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曆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該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二十七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訣形式撰述,便於誦記,因此此書流傳甚廣,曆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也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實為中醫經典之作,是李時珍對中醫學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