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對聯引出的對聯(1 / 1)

呂留良(1629—1683年),字莊生、又名光綸,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等。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暮年削發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

明朝末年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倪鴻寶,一個叫呂晚村。二人在學問上分不出高低,都有點名氣。

一天,倪鴻寶去拜訪呂晚村。在客廳裏,二人一邊品著茶,一邊縱談古今,氣氛十分熱烈。談著談著,倪鴻寶眼睛掃到了客廳牆上的一副對聯:“囊無半卷書,唯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隻讓尼山一個人。”意思是說,我什麼書都不去看,隻有虞廷十六個字;在讀書人裏我誰都瞧不起,隻有孔丘我讓他一籌。

琢磨著這副對聯,倪鴻寶臉上露出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知道,所謂虞廷十六字,指的是《書經·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為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說,人心危險難安,道理幽微難明,要精純專一,抓住事物的中心。在處理問題時,公允得當,不偏不倚。這是後來理學家修身養性的十六字訣。尼山,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倪鴻寶輕輕地搖了搖頭,心裏暗想:呂晚村以聖賢自居,口氣太大,太狂妄了,哪有什麼“允執厥中”的味道呢?

他回到家裏,歎息一番,也針鋒相對地寫了一聯:孝若曾子參,方足當一字可。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

倪鴻寶把對聯掛在牆上,朝夕吟誦以自警。

不久,呂晚村回訪倪鴻寶,一到書房就看到了這副對聯。他也知道:曾子參,就是曾參,孔子的學生,以孝順父母出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賢相。這副對聯是說:一個人孝如曾參,隻不過是做到了為人道德的一個方麵;才能如周公,也不應有半點驕傲。很自然,這副對聯是針對自己客廳裏那副對聯寫的,呂晚村一時覺得很尷尬,舉止言談都有些失態。這一切倪鴻寶都看在眼裏。為了緩和氣氛,倪鴻寶趕忙讓座讓茶,講了很多客套話。

呂晚村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坐了不多久,便借故告辭了。他回到家裏仔細一想,倪鴻寶講的確實有道理,自己是太驕傲了,應該服氣,於是馬上把對聯撤了下來。從此以後,倪、呂的交往就更密切了。

一副對聯,就能讓呂晚村幡然醒悟。有時一些不經意的或者一些刻意而又含蓄的舉動,都能讓人對某些事情頓時醒悟。做學問,做事情,就該平時多些謙恭的交流,隻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