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4—1777年),字東原,安徽屯溪人。他既是乾嘉考據學久負盛名的“皖派宗師”,又是在儒學內部最早批判“以理殺人”的思想家。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本土資源,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戴震本人也被梁啟超、胡適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戴震對天文、數學、曆史、地理均有深刻的研究。
據史料記載,他十歲入學讀書,記憶力強,每天能熟讀幾千字的文章,而且能夠過目成誦。他讀書不輕信,常質疑,刻苦鑽研,力求弄懂。有一天,老師講《大學章句》——這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開始就是講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講完了“大學之道”一段後,老師解釋說:“這一章叫《經》,是孔子說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以下十章叫‘傳’,是曾子的見解,由曾子的學生寫下的。”
戴震一邊認真聽講,一邊思索老師的話。老師講完後,戴震上前問:“老師,您這麼講有無根據?”老師看了看小弟子,知道他是愛思考愛提問的學生,就耐心地回答:“這是大學問家朱熹講的。”戴震聽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道:“朱熹是哪個朝代的人,距孔子和曾子多少年?”“朱熹是南宋人,孔子和曾子是春秋時代人,相距差不多有兩千年。”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麼,朱熹又根據什麼做出那樣的判斷呢?”戴震緊緊追著問老師被問住了,默不出聲,但心底裏讚歎說:“這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啊!”
實際上,戴震的疑問很有道理。後來就有人考證出《大學》並非曾子及其學生所作,而是秦漢之際儒者的作品。從這以後,老師發現自己的知識已滿足不了戴震的要求,就把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其他字典、詞典交給戴震,讓他自己去查閱。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一本難度很大的書,但戴震通過自學,把其中的條目弄得非常清楚。
後來,戴震跟著著名學者江永學習,也常常把自己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請教。江水感到非常吃驚,認為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學生。
正是由於善於質疑,勤於提問,再加上老師的不倦教誨,戴震的學問一天天增長。他把前人彙編的《十三經注疏》等有關著作都研究了一番,掌握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後來紀昀還推薦他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皇帝賜他“同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戴震一生著作很豐富,有《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原書》、《古曆考》等。
戴震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權威,敢於質疑,具有善於探究的精神。戴震難師,啟發我們學習要多思善問,要不斷地谘詢、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夠有進步。
戴震紀念館位於安徽省屯溪隆阜中街,原為一清代民居建築。1924年,適逢戴震誕生二百周年,戴氏後裔獻出此屋,建為“隆阜私立戴氏東原圖書館”。1957年,該館交給國家管理。1983年修葺一新,正式命名為“戴震紀念館”。修葺後館舍占地麵積108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頂麵蓋小青瓦,潔白牆身,龍卷山牆,樨頭鵲尾,朱漆欞門。大門門楣上嵌有“戴震紀念館”五個大字,由張愷帆書。館內設有休息室、瞻仰廳、藏書樓、閱覽室等。瞻仰廳樓層為藏書樓,有戴震伏案用的紅木桌、手稿及多種版本著作。紀念館現為屯溪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