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雄赳赳地打出“中國”字頭(1)(2 / 3)

有一件事,對當地農民和常熟百姓記憶是深刻的,那就是服裝城的攤位問題。

創建初期,從“馬路市場”轉向規範的集市時,大夥兒集資興建的市場不僅出現負債,且攤位根本沒人要,於是那時的攤位隻能靠分配給農民和幹部們。這種情況發生在1985年“招商城”創辦後的最初幾年。到了80年代末,服裝城的境況完全出乎常熟人的意料。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服裝城的生意之紅火以及自身發展速度之快是誰都想象不出的。做生意的人形容道:誰屁股占了個攤位,誰就像坐在了一座金山上;誰在服裝城內插上一足,誰就等於跑進了自己的銀行。那時,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服裝商像潮水似的湧向常熟,昔日5毛一天也租不出去的攤位,此時輕鬆一倒就是成千上萬元,好的市口攤位、門市甚至翻到幾萬幾十萬。不少前一天討媳婦還要借錢的農戶,一夜醒來便成了百萬富翁……

市場攤位與門市的占有,使當地百姓和外地生意人在利益問題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本地人的攤位、門市是分攤來的,或者是“走後門”批條子來的,成本低廉。而外地老板是出高價租來或是高出租價幾倍甚至幾十倍,從當地那些有攤位卻無人從商的村民、幹部手中倒來的。這種不合理的狀況,必然會挫傷那些遠道而來的商人,也最終影響市場正常發展。

1994年春,一位決策者提出:從現在開始建造的所有攤位、門市,全部實行公開拍租,一律停止村鎮、機關單位對村民特別是幹部的“人頭分攤”。

這位決策者就是受市委、市政府委派,到服裝城兼任“第一把手”的徐國強。對服裝城內的常熟人來說,他們並不陌生徐國強,因為在他兼任服裝城“第一把手”之時,他還是服裝城的主管上級--虞山鎮的“第一把手”,同時他還是虞山鎮的主管上級--中共常熟市委副書記。派這樣一位大員到服裝城任職,單就這一點可見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程度。

當徐國強把這一決策在服裝城一公布,服裝城內簡直炸開了。可是那些外鄉人雖然沒幾個認識徐國強的,聽說這一決定後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位懂市場經濟的好決策人。”而一部分當地村民及一部分幹部則急紅了眼,說他這樣做,不是存心跟咱本地人過不去嗎?好,如果他堅持要這樣做我們也就叫他過不去。

1994年7月驕陽似火的一天,徐國強書記來到“招商城”,一群村民真的把他團團圍住了,之後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跟著起哄,形成了數百人的圍攻勢頭。從中午一直堵到夜裏十一二點鍾。村民們想問個明白,為什麼要把常熟人手中的金飯碗捧出去分給外地人?

“道理非常簡單:做生意講究的就是公平競爭。以往把攤位按人頭攤分的做法,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勢必影響服裝城的發展。服裝城發展不起來,最吃虧的要算我們常熟人自己。”徐國強說。

村民問:“前幾年辦市場剛開始搬家拆遷、征用土地,甚至有的祖墳也遷了,吃虧的是我們,現在眼看我們也能賺錢了,可又把金飯碗捧出去分給大家一起吃,這叫啥道理?”

“這叫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徐國強回答道,“市場市場,先得建場,然後方能有市。如果按老辦法分配攤位,中間炒來炒去,既不公平,也不利於形成市場,還造成許多不正之風。如果把市場比作一個籠,那麼客商則是鳥。有籠沒有鳥,或有鳥沒有籠,就等於我們沒市場。再說,攤位公開拍租,麵對的是所有人,對外地客商有好處,我們本地經商者同樣可以公平競爭嘛!”

吵吵嚷嚷了一天的村民們聽了這番話後,頓時靜了下來。頃刻,又有人站起來問:“徐書記,我們可以把攤位讓出來公開拍租,但幹部手中的怎麼辦?”

“一視同仁。”徐國強在這一點上回答得特別肯定。

“可據我們所知,前幾天有幹部聽說徐書記決定要對攤位一律實行公開拍租時,就趕忙先為自己撈了好幾個攤位。”有村民揭發說。

“誰?你們把名字告訴我,隻要查實不管是誰,一律退出。”徐國強掏出筆記本,神情極為嚴肅。

“村支書。”

“查!如果屬實,不僅要責令其將攤位全部交出,還要視情節輕重嚴肅處理。”徐國強特別強調。

群情一片振奮。有人冒出一句衝話:“徐書記,如果有人揭發你不公正或自己有攤位咋辦?”

“有一罰十。如果誰發現我徐某人或親屬在攤位、門市分配上作手腳,誰就有權不讓我徐國強進服裝城一步!”

“要是鎮上、市裏幹部來要攤位,徐書記那你咋辦?”“同樣對待。總之一個也不準走後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