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表現在辦市場中的“人和”二字,包括了兩方麵的重要內容,即政策上的寬容和心理上的包容。
當我向市委領導探究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時,他們認為:對一個市場來說,政策將決定其一切。有什麼樣的政策便有什麼樣的市場。近幾年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幾乎都掀起了辦市場熱,但真正辦得好的能堅持辦下去的並不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區在對市場的管理上過嚴過細,甚至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所以導致今天轟轟烈烈,明天就關門倒閉的結果。然而在常熟經商的幾萬客戶們卻反映這兒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客商們在這一點上最感到滿意的是,常熟服裝市場從始至終一直實行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原則,特別是對商品價格的徹底市場化:即產銷者對商品的價格完全根據市場“氣候”自己決定。在那裏,無論你是個體的還是集體的,無論你是國營的還是合資的,所有進入市場的商品,其價格一律平等地無條件服從市場的走勢。常熟服裝市場實際上是一個服裝批發集散地,它的零售額僅占總成交額的百分之幾。而來常熟市場上搞批發的又差不多都是外地客商。這就是說,由於它實行的是市場價格的自由,真正賺錢賺大錢的正是這些搞批發的外地客商。
那麼,由於實行價格的完全自由,完全放開,它給常熟人自己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一句話:他們少了利潤。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然而這是事實。
我明白這一事實也是在我走入常熟人中間之後才恍然大悟,才更加從心底裏敬佩為繁榮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而作出自我犧牲的百萬常熟人……
這是一個星期日的早晨,約4點左右,我獨自出了飯店朝服裝城走去。此時東方剛剛露白,我以為起得很早,本意想看看商城的早市成交熱。結果見了幾位騎摩托車的常熟本地人都已準備回家了。我攔住其中的一位問為什麼這麼早就結束成交了?
“不能再晚啦,再晚我每件衣服就又要少賣一塊錢哪。”貨主說。
“那是怎麼回事?”我問。
他說:“再晚,上市的人就多了,貨比貨你就隻能少賣錢嘛。”
“難道在這兒的一個市場內一天中還有幾個時價?”
“你可能不是做生意的吧?”貨主看看我得到證實後,便坐下來有意跟我聊了起來。他說在常熟地盤上生產服裝的人是很難賺錢的,因為競爭太激烈。這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一個大小不同的服裝生產廠,由於市場上的價格是自由的,所以生產服裝的人都想盡快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快些周轉資金。這樣就出現爭客戶。你不是剛才問我為什麼起這麼早就把貨賣掉了?也就是為了爭客戶呀。時間晚了沒人要你貨你不就慘了嗎?他說他是小戶,每天生產出的貨都得上市場來銷,而那些生產大戶則直接把客戶接到家裏。到市場上銷就得注意時間段了,外地客商一般都是當天購貨當天運走。近的有車直接走了,遠的趕早班汽車托運。所以我們賣貨的就要趕上他們運輸前的那個時間,才會稍稍有個好些的價格,否則到了中午、下午就上不去價了。
我問他賣出的是什麼服裝,他說是小童裝。
“多少錢一件?”
“8塊。”
“這麼便宜?有沒有利潤可賺?”
“基本沒有。”
“不會吧,沒利潤你還幹它做啥?”
“在咱常熟都是靠做服裝吃飯,你不幹這幹啥?”他說他講沒利潤是實話,不信可以上他家看。
我問這沒有利潤是怎麼回事?
還是市場上把價格放開的原因。他說:“做一件小童裝成本就是7塊,另加一塊是生產製作費,這不就沒利潤了嗎?如果講利潤則都到了批發商和銷售商手裏去了。像一件童裝批發商從我手中買走8塊錢,運到別的地方轉給銷售商一般總要加出三五塊,這批發商除去各種費用不會少於30%利潤的。而從常熟8塊錢批來的一件童裝到消費者手裏至少在15元以上……你是北京來的?嗨,我們這兒的服裝上你們那兒利潤就更大了。同樣一件夾克在我們常熟隻賣到45元,可在北京商場裏就得賣120到150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