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新鮮觀點。我問:“什麼情況下賺的錢能永久能升值呀?”
“那就得看這個市場是否有長久的壽命,是否有超越於別人的足夠優勢。”
“如果做到了這兩點,又如何來理解讓客商賺永久錢賺升值錢?特別是升值錢,怎麼個升值法?”
“永久的市場對客商來說就可以賺到永久的錢。我們常熟服裝城自創建以來10年有餘,現在的幾萬個老板十幾萬個批發商也基本上一直是固定的,特別是對我們本地以及周圍地區的幾十萬農民服裝生產商,他們的經濟收入幾乎是與服裝市場共命運。服裝市場永久,他們的經濟也永久;反過來說,他們的服裝和生產業的永久,也促進了服裝市場的永久。至於說到賺升值錢,這要看市場本身的發展和內部的運行機製。在我們常熟服裝城開辦的十幾年間,所有經商者凡租賃市場攤位和門市的基本都是年年經營賺錢、攤位和門市也年年升值……”馬盛元的這一番解釋,方令我對常熟市場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馬盛元告訴我,他還曾因自己的年終獎太多而睡不著過。按他作為一個年創收利潤2000多萬元的商場總經理,他每年可以拿十幾萬元的獎金,但馬盛元當“老總”六七年中從沒拿過這麼多。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一、如果我拿了,心裏不平衡,我是個黨員。二、如果我拿了,下麵那麼多經理、科長怎麼辦?三、如果我拿了,是不是說明我的市場各項工作都做得無可挑剔了?事實不是這樣,市場管理上還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我不能拿。
這就是一個常熟農民市場管理者的胸懷。
在我采訪的那些日子裏,親眼目睹了這樣一批有頭腦、有幹勁、有遠見、有胸懷的市場管理者與開拓進取者的風采--
一個周日的早晨,我無意在商場碰到了徐國強書記。我問他為什麼假日都不休息,他說一到上班時間就有許多事推著你去幹,周日就有了些空,一空便想下來找幹部找客商們聊聊,一聊,事情就出來了,那又得逼你去幹……
市場每早6點開張,晚上6點關張。商城各部門的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也都得從早到晚地跟著商市的時間表走。市場經理們這樣說,在他們的日程表上從來就沒有星期天、節假日,360天,天天兩班倒早已是他們的習慣。
為了給服裝城、給萬千商賈創造一個舒適的衛生環境,市委書記、市長等市領導班子成員親自坐鎮,組織指揮……
……
可以有一百個這樣的鏡頭。可以有一百個這樣的人物。所有這樣的鏡頭和人物,都是在做一件共同的事,那就是建設市場,服務市場,發展市場。20年來,常熟人為了這樣一件事,他們投入了十幾個億的資金,建起了一個以服裝、針織、布匹、小商品市場為主體,融新興產業、經濟交往、房地產業、金融流通、旅遊服務、交通運輸為一體的現代化“城中城”。
--這個“城中城”,有200條水陸線路,每天聯結著除西藏外的全國所有省市區的2000多個城鄉商業網點;
--這個“城中城”,有30多個各具特色、各具規模的專業市場,每天在它的內部和周邊完成著日創4000萬元的貿易額;
--這個“城中城”,有千家農戶舍出自己的家園,有萬台織機敞開自己的胸懷,每天安頓和留住了20多萬經商的外地老板與打工妹……
有一位台商告訴我,前年底他在旅店丟失了證件、護照和錢物,服裝城的公安人員僅用半小時就在蘇州車站將小偷抓獲。這裏裝備精良、措施嚴密的保安係統令他來此投資與經商十分放心。
有一位浙江客商告訴我,那年廣州的一位老板與他發生一筆貨款糾紛,無奈中他求助工商局的同誌。工商局的同誌二話沒說,竟幾下南方幫助把貨款如數追回。
有一位安徽的“計生”幹部告訴我,她所在的縣有幾萬名育齡婦女在外打工,如何做好這些長年在外的“超生遊擊隊員”的計劃生育工作,是最令她和政府頭痛的事。可她對在常熟市場上的數百名她所在縣的育齡婦女十分放心,原因是常熟服裝城裏的計劃生育工作替他們做得比自己還好。而服裝城的“計生”幹部丁巧玲介紹說,她管轄的12000多名在此經商的育齡婦女,自1992年來,年年保持計劃生育率的100%和節育率的95%以上符合政策規定。她僅講了一個她與同事為了讓一位河南女客商做手術,親自下廚房,上醫院當“保姆”近一個月的經曆,好不催人淚下……
常熟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創造一個讓人放心,讓人滿意的賺錢與經商的好環境。而有了一個好的環境,便有了正如徐國強書記給市場下的定義那樣:能賺錢環境好=市場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