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好漢浪裏滾(1)(1 / 3)

唐山人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在他們有曆史記載的漫長歲月裏,也許更多地把目光依戀在唐山的“山”上。唐山的“山”皆是寶,山確實讓唐山人在世人麵前自豪和風光。然而唐山的區域裏也有寬闊無邊的水,這水連著五湖四海。又是孫中山先生將這水撥亮了唐山人放眼世界的目光……

相信到港口之後,劉衛民才真正領悟到水的涵義。

這之前,祖籍河北唐山樂亭的劉衛民,與其他唐山人一樣,說起家鄉的驕傲時,不是鋼鐵,就是“開灤”,絕對沒有把“水”引以為自豪的內容。1976年冬天,大地震後的唐山還處在一片廢墟時,劉衛民應征入伍。因為表現突出,第二年他就被推薦進入軍事院校學習。後來由於刻苦用功,功課優異,畢業時劉衛民留校當了教官,並且一幹就是10年。1989年,劉衛民轉業回到家鄉。本可以進黨政機關工作的他,一聽說自己的家鄉要建“北方大港”時,熱血沸騰地報名上了當時極其荒涼的王灘鹽堿地的港口建設工地……

“這輩子就留在這兒了!”劉衛民第一次以成人的心態,站在海邊,麵向一望無邊的大洋時,他才真正開始認識水,認識水對自己、對家鄉的未來是那麼的重要和關聯。他因此暗暗下定了這個決心。

“上善若水,利民者興。”劉衛民是在建設港口的無數個日日夜夜裏漸漸感悟出這水的精奇。

建港初始,他當裝卸隊長,之後到港務局商務部從事業務工作。“京唐港?在哪兒?怎麼沒聽說過?”一次上交通部聯係業務,一位工作人員的一句反問,深深地紮痛了劉衛民的心。從那一天起,他知道:不把港口做大,不“港”就等於像缺了水的巷,越走越窄,無人問津。而要把“巷”變成“港”,必須依靠磅礴的“水”,大海的水。京唐港地處渤海灣,連著黃海,連著太平洋……近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就預言,此港是“可與紐約等大”的中國“北方大港”。

“生而不為,為而不恃。”劉衛民對家鄉土地上建設“北方大港”的認識和信仰,是先從認識“水”開始的,而他的性格裏其實也融入了水的許多美德與質地--貌似文質柔弱,實能摧岸破石;平日涓涓細流,不惜百折千回,轉眼江濤洶湧,浩渺不竭。聚時,可容百川之懷;行時,一瀉千裏不回頭……“目標認準後,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而工作中,要過細求實,這是我的作風。”劉衛民這樣評價自己。

英雄顯本色的時候到了。

1998年5月,已經當了3年多京唐港港務局副局長的劉衛民,在北京辦事期間碰到了時任唐山市市長的張和和分管組織工作的市委副書記陳滿。當年帶領建設大軍在鹽堿地浴血奮戰的張和,如今是唐山一市之長,那天他把愛將劉衛民叫到一邊,語氣肯定而幹脆地說:“衛民同誌,告訴你一件事。組織上決定了,讓你主持港務局全麵工作。你有發表意見的權力,想好了,晚上8點鍾給我回話。”

劉衛民一下子愣住了。

“說句實在話,當時我真的沒有思想準備。”采訪時,劉衛民同誌說,“自己雖當了幾年副手,可副職相對輕鬆。萬一出了問題,前頭還有一把手頂著。一把手如果幹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一把手沒有退路。關鍵是,當時京唐港已步入困境。大規模的撥款時期已經過去,工程建設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筆錢從哪裏來?1996年港口的吞吐量已達450萬噸,1997年卻隻有435萬噸。當時全國港口的吞吐量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京唐港卻在下滑,這種局麵怎麼打破?由於生產經營效益不好,幹部、工人的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隻能發到60—70%,拿什麼穩定人心?還有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京唐港是省裏、市裏的重點工程、一號工程,連交通部、北京市都在盯著,那京唐港的名字不是白叫的,幹不好就會給唐山600多萬人民丟臉!”

可市長在晚上8點鍾要等回話,這該如何是好?劉衛民坐立不寧,思想鬥爭異常激烈。

“可轉而又想,”劉衛民說,“當年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那麼多人為之奮鬥的北方大港之夢,還有自己的夢想,不就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去奮鬥、去實現嗎?如果自己在關鍵時刻患得患失,不能勇敢地站出來擔當大任,還算什麼男子漢?!算什麼黨員和黨的領導幹部?!”

劉衛民自責自己的不敢作為。這個時候,他的腦海裏閃出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對他說:“怎麼啦,劉‘港長’,難道這點勇氣都沒有了?好好幹!我等著要去看你的‘北方大港’呢!它是中山先生心中的大港,是我們全體唐山人的,也是我們全體北京人的,是你的,也是我的,更是我們子孫後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