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工作最要緊、最實際的還是解決職工的飯碗問題。員工們不能按時滿額的拿到工資,就穩住不了大家幹好港口事業的心。當時,以劉衛民為‘班長’的新班子麵臨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保證員工工資。”主抓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李貴對港口的問題看到了實處。如果職工們的口袋是滿當當的,還有誰去偷偷擰掉那些不值啥錢的燈泡和水龍頭?
但就這一件事,也夠難為當家人劉衛民的了。“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找銀行貸款。”劉衛民說。
求人難哪!過窮日子的要想獲得貸款,也是現實中難上加難的事。劉衛民當“一把手”後出門的第一樁事就是帶著一副虔誠的笑臉,畢恭畢敬地去見銀行管貸款的業務人員。
“京唐港?你們也要貸款?你們不是跟北京合作了,怎麼還要貸款呀?”
“我們現在遇到了一些困難……想貸點款,解決一下職工的工資。”
“工資都發不出來了?那--恐怕不行。”
憑劉衛民磨了半天嘴皮子,結果仍然是白跑一趟,人家銀行不貸。再說白一點,人家銀行不願貸你這樣揭不開鍋的單位。
劉衛民是條漢子,從銀行回來後沒有把這遭人小看的情節告訴港口的人,而是獨自將苦水咽進自己的肚裏。有首歌詞這樣唱: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說/躺下自己把憂傷撫摸……劉衛民心想,京唐港要擁抱大海,建設“與紐約等大”,不喝盡鹹苦的海水幾乎也是一種妄想。
天無絕人之路。
憑著他劉衛民平時良好的個人魅力,聽說港口急等籌集資金解決職工們的吃飯問題時,許多單位和友人向他伸出了友誼之手……唐山市委書記、市長親自到京唐港召開現場辦公會,又做出決定:市財政再困難,也要支持建港!
由於方方麵麵的大力支持,劉衛民和京唐港人度過了第一個難關。
“接下來當時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接攬生意。港口沒有貨船來,你還有活路嗎?”劉衛民的目光裏始終透著一股冷峻的睿智,而冷峻的背後是一團火焰般燃燒的激情。“港口要有活路,首先是你得有符合客戶所需要的港口條件,再者是你的服務水平和態度。而當時,我們的港口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資金短缺。僅1997年全港拖欠工程款就達近2億元,市財政款遲遲到不了位。怎麼辦?我們沒有袖手等待,最後把辦公樓也抵押了出去……那會兒有人給我開玩笑說:他劉衛民是賣了船出海!沒有法子。不然京唐港就隻能原地踏步。可我們是港口,是已經跨進了市場經濟海潮的航船,原地踏步就意味著隨時麵臨著被洶湧的海潮所淹沒。但我們不甘心這樣的命運,所以我們隻能背水一戰。”
“這一年全港上下幹得很苦,但我們幹出了幾個‘曆史最好水平’。”年底時,劉衛民的臉上有了第一次微笑:在資金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全年建港投資比計劃超出近一倍;克服了外部市場環境十分不利的客觀情況,實現總運量520萬噸,首次突破500萬大關;全港實現利潤1200萬元。這一串數字對今天的京唐港人來說,實在有些微不足道,可對1998年時的京唐港而言,確是起死回生的精彩一筆!
“港口不同於其他單位,它像一部龐大的機器,要使它發揮馬力作用,就必須調配好每個環節,使之進入最佳狀態。”時任“總調度”的李貴談起當年事,格外來神。“那會兒我們在劉衛民的帶領下,花了很大精力來調整內部機製,將原有的機構進行拆並分離,劃分成綜合管理、運營生產、生產輔助、建港和多種經營五大係統。這五大係統按港口的規範和計劃統一運作,既充分享有自主的獨立運轉機製,又要配合有序,各顯神通。”
“而所有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調動各個環節中的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比劉衛民早7年軍齡的李貴對自己的年輕“上司”有一份格外的佩服之意:“這一方麵,為民他沒有白當10年的軍校教官。”